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章草原之风(2 / 2)

  开幕式一般在中央体育馆举行,虽然体育馆能够同时容纳上万人,但入场券依然一票难求,有的人排了一天一夜的队伍才能买到票。开幕式的表演规模非常宏大,有阅兵式、古代军队展示、老式汽车巡展、传统民族歌舞、大型健美操和摔跤等,每年的参演人员都会过万。

  7月11日上午,国家领导和各国嘉宾步入会场,骑兵仪仗队从国家宫将象征战无不胜之神的“九尾白纛旗”恭敬请出,一路护送到那达慕会场。接下来,国家领导致开幕词,宣布庆祝大会正式开始。在每一年的盛会现场,都有四五百名国内外著名歌唱家、舞蹈家、艺术家登台献艺。到了晚上,乌兰巴托人民广场还会举办超大型的免费音乐会。

  开幕式结束后,摔跤、射箭、赛马等竞技运动在不同场地展开了比赛。来自蒙古各地的几百名摔跤高手要一对一进行淘汰赛,直到最后决出冠军。摔跤是蒙古人最关注的项目之一,每年的摔跤冠军都要受到民族英雄般的追捧和爱戴。

  与此同时,几百名男女射箭手和上千匹骏马也开始了激烈的角逐。射箭源于蒙古传统的狩猎活动,毫不夸张地说,蒙古人几乎个个都是神箭手,当年成吉思汗由马上夺得天下,靠的就是精骑善射的蒙古骑兵。传统的蒙古射箭比赛分为静射与骑射两大类,射手使用牛角弓、皮筋弦、木质箭等,射程只有10~20米的距离。静射时靶心是活动的,箭射到中心,靶心就会脱落。射箭比赛中最受欢迎的便是骑射,参赛选手们个个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骑马驰骋在赛道上。按照规定,每位选手每轮一马三箭,分别射向赛道上的3个靶位,如果一轮跑完3箭还没有射完,就会被认为水平低下。

  蒙古人生于草原、长于草原,从小练就一身精湛的骑术,走马、跑马、颠马、马术舞蹈、马术杂技、高难度骑术等项目都是他们钟爱的竞技。骑术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是一场场精彩的表演,赛场上骏马齐奔、人欢马嘶,处处体现着速度与力量之美。中场休息时,观众们还可以来到赛场附近满足一下口腹之欲,那儿全是一排排商贩小铺,摆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美食小吃。

  2006年蒙古乌兰巴托那达慕大会盛况

  摔跤是蒙古人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因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摔跤。

  蒙古袍

  蒙古服饰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蒙古袍,可分为皮袍、棉袍、布袍、锦缎袍等。一般来讲,蒙古人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和棉袍。天气严寒时,妇女多在袍子外面加穿坎肩,男子通常加穿马褂。总体来看,男式蒙古袍注重宽松舒适,女式蒙古袍则突出了紧身华丽。

  ◎漫长的发展史

  很早以前,蒙古人以狩猎为生,用打猎得来的兽皮加工制作衣服。后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用畜皮加工成的衣服因简朴实用而越来越受欢迎,羊皮衣一度成为主要服装。

  皮帽、坎肩、袍子、靴子代表了蒙古人传统服饰。

  刚开始,羊皮只用来做短衣,用绳子将两襟交叉系在腰间,既简单又保暖。后来,为了骑马时能保护腿部,也为了方便和衣而卧,羊皮衣逐渐加长变成了羊皮袍,形成蒙古袍的雏形。进入铁器时代,齐膝长袍、貂皮冠、革带、靴子已成为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主要服饰。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之前,由于相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各部族的衣冠服饰基本相同,仅在某些款式风格方面略有不同。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统一了服饰的款式风格和基本色彩,颁布法令严格规定,从皇帝到百姓,在什么场合什么地点适合穿什么样的服饰,把草原服饰文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由于帝国版图的扩张,欧、亚两洲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源源不断地输入蒙古地区,为蒙古服饰提供了很多装饰材料,舒服的棉布和精美的绸缎受到蒙古贵族的欢迎。波斯历史学家志费尼曾在《世界征服者史》中描绘了蒙古袍的华丽:“他们的日常服饰都镶以宝石,刺以金镂。”当然,作者描绘的肯定是富裕贵族的穿着,他们主要穿用绸缎、锦绸、毛料以及各种珍贵兽裘制作的华丽蒙古袍,贫穷者一般穿用羊、山羊、狗皮或粗布、棉花、粗毛制作的蒙古袍。

  早期的蒙古袍男女服装样式大致相同,不像后来流行的高领口,而是右衽交领,由左边到腋下有开衩,右边有三扣,左边有一扣,少数为方领,腰间密密打作细折,以腰带束腰,以便骑马时保护腰肋。此外,已婚妇女还常穿一种非常宽松的长袍,在前面开口至底部。

  身穿蒙古袍的女子射箭选手

  如今,蒙古袍成了蒙古人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蒙古语称其为“特尔为克”,大多都是大襟长袍。男袍常见蓝色、棕色、灰色,女袍常见红色、绿色、紫色。蒙古袍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长袖高领,右开襟,纽扣在右侧,领口、袖口、边沿处镶以色彩鲜美的花边。这种袍子很适应牧区的生活环境,样式肥大利于护膝防寒避风,袖长、领高又可以起到冬季防寒、夏季防蚊的作用。

  ◎最佳搭档

  坎肩、腰带、靴子可谓是蒙古袍的最佳搭档。关于坎肩的来历,据说由忽必烈的皇后弘吉剌·察必亲自设计。皇后察必为了让忽必烈在骑马征战或骑猎时既方便又保暖,便设计了一件“比甲”。“比甲”是一种有裳无衽、后边比前边长一倍、无领无袖且缀以两袢的衣服,它流传到民间后渐渐变为坎肩,现又成了搭配蒙古袍的一种经典外套。

  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着鲜艳美丽的图案,有的还缀有五颜六色的亮片儿,金光闪闪十分好看。蒙古妇女穿坎肩时,一般不扎腰带。

  腰带是蒙古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护腰肋,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蒙古腰带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约3~4米,色彩多与蒙古袍颜色相协调。蒙古男子扎腰带时,为了骑乘方便,多把袍子向上提,而且束得很短,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通常会挂着“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鼻烟壶。蒙古女子扎腰带时则相反,要将袍子向下拉展,显示出自己娇美的身段。

  身穿蒙古袍的乐师使用蒙古典型乐器马头琴演奏乐曲

  蒙古人穿靴子的历史很久远,在《蒙古秘史》《马可·波罗游记》中均有记载。蒙古靴是蒙古人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在骑马时能护踝壮胆勾踏马镫,行路时又能防沙防害减少阻力,而且有防寒防蛇的作用。按照材料来分,蒙古靴大致可以分为皮靴、布靴、毡靴等;按照样式来分,蒙古靴大致可以分为尖头靴、圆靴、小尖头靴等;按照高矮来分,蒙古靴又可以分为高靴、中靴或矮靿靴。但无论哪一种蒙古靴,做工都非常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还绣制或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展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

  蒙古刀

  蒙古刀是马背民族不可缺少的深爱之物,蒙古语中称其为“呼图嘎”。它外形美观又非常实用,既能用来宰畜吃肉,还能用来健身防身、镇宅辟邪,或者是当作装饰品、艺术品。由于蒙古刀承载着勤劳、和平与吉祥的祝福,故而又成为人们互相馈赠的首选礼物。

  ◎男子的身份标志

  在蒙古国的传说中,美丽的长生天赐予蒙古人“三大宝”和“三小宝”。三大宝为蒙古包、草原、牛羊,三小宝为蒙古刀、马头琴、奶酪工艺。在蒙古人心目中,蒙古刀是长生天所赐的圣物,能带给主人好运和平安。

  很久以前,蒙古刀仅是牧民们随身携带的生产及生活工具,捕猎、吃肉都少不了它。由于蒙古人非常重视美化随身物品,便把自己的武器,如弓、矛、剑、盾、箭筒等加以装饰。于是,蒙古刀的造型越来越精巧,纹饰越来越华丽,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它不但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而且是蒙古男子某种身份的标志。在蒙古当地,没有佩带蒙古刀的男子会被女子看不起。

  精美的蒙古刀

  ◎精美的艺术品

  完整的蒙古刀一般包括以下部分:刀、刀鞘、火镰、勃勒、托海牌(托海钩)、连接索、筷子。蒙古刀的尺寸一般在十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可分为男式刀和女式刀,男式刀要比女式刀宽大一些,通常带有火镰;女式刀讲求精巧秀丽,一般不带火镰。

  蒙古刀的刀身为单刃直刀,采用优质钢材锻打精磨而成。刀柄和刀鞘常用钢、木材、牛角、兽骨、兽皮等材料制作,采用镂、雕、模压、镶嵌等工艺,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纹,或镶嵌着五颜六色的珍贵宝石,显得古朴雅致或粗犷大气。有的蒙古刀会将整段刀鞘包裹着金属皮,上面雕刻复杂的花纹,再镶嵌名贵的石头、珊瑚等,看起来更显精美华贵。刀鞘上筷子的插孔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并排置于刀鞘一侧,另一种是分别置于刀鞘两脊上。

  蒙古刀展示出蒙古人的精湛工艺,它从来不是一种械斗工具,人们更乐意把它当作一件礼物送给尊贵的朋友。时至今日,草原上的蒙古男人除了练习骑马、射箭与摔跤外,通常还必须佩带一把上好的蒙古刀,因为它象征着男人像钢铁一样坚强。这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一直铭刻着蒙古游牧民族的辉煌历史,同时也体现出蒙古人在制作技艺方面取得的极高成就。

  鼻烟壶

  鼻烟壶是蒙古男子随身携带的装饰品之一,一般被装进荷包里,揣在怀里或者挂在腰间。用凤凰石、玛瑙、珊瑚、玉石、水晶、琥珀等材料制成的各种鼻烟壶很受蒙古人的欢迎,他们相信白玉鼻烟壶可以保佑主人身体不受外伤,珊瑚鼻烟壶能为主人带来好运……若在路上遇到熟人或去别人家做客时,还可以拿出鼻烟壶敬递给对方,或者以互相交换鼻烟壶来表示相互尊重。

  蒙古马

  马是游牧民族最忠诚的伙伴,蒙古人与马之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人与动物的界限。许多蒙古牧民都将马视为最重要的朋友,甚至把马的生命看作是自己的第二生命。在日常话题中,蒙古人经常把别人夸赞为草原上的骏马,从中即能看出人们对马的热爱之情。

  ◎人类的朋友

  悠闲吃草的蒙古马

  与常见的高头大马相比,纯种蒙古马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体形矮小却拥有强健体魄,性格彪悍却对主人非常忠诚。在赛场上,蒙古马是有名的奔跑健将,奔跑速度丝毫不亚于其他高头大马,而且它们的耐力也比其他马种要强悍许多,生来不畏寒冷,在极端生存条件下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战场上,蒙古马向来忠诚勇敢,伴随着主人冲锋陷阵绝不退缩。在关键时刻,它们甚至可以为了保护主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良好的体质与刚勇的性格注定了蒙古马会成为游牧民族的最佳伙伴,即便在和平年代,它们依然在辽阔的草原上表现不俗。蒙古马是无怨无悔的劳动者,为牧民生活做出了许多贡献,不仅是牧民们的交通工具,而且在放牧和负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历尽艰辛,这些可爱的朋友们却毫无怨言,还常常表现出为主人分忧的特质。

  蒙古马浑身都是宝,洁白的马奶如同母亲的乳汁一般哺育着草原牧民。人们用它制成了香甜的马奶酒,与其他酒相比,马奶酒具有治疗肺结核、气管炎、贫血、消化不良等疾病的神奇功效,是深受民众欢迎的一种营养性饮料。

  ◎赛场上的“万马之首”

  在蒙古各地举行的大小赛事上,蒙古马一向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般来说,每一场比赛获胜之后,骑士不但能够获得很高的荣誉,参赛马匹的身价也会随之暴涨。

  蒙古境内的大规模马赛均由地方政府主持,主要分为赛奔马和赛走马两大类。赛奔马是比速度与赛程,主要由青少年参加;赛走马是比毅力与平稳,主要由中老年人参加。传统的蒙古式赛奔马都不备马鞍,骑士不穿靴子,这样可以考验骑士,马也不受束缚而能加快奔跑速度。赛程通常是25~35千米,终点就设在会场。

  比赛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比如选择最好的骑手,物色最好的骏马。凡是有经验的骑手,都会事先对自己的马匹进行精心调教,比如按时吊拴控制饮食,使马匹脂膏皆凝聚于脊,腹小而坚,臀大而实,通过吊控使马匹虚膘坚实凝聚,达到尽力奔跑而气不喘等。

  参赛的马匹一般会按岁数来划分小组,奖品的规格也按马匹的岁数而有不同。比赛即将开始的时候,赛场洋溢着热烈的气氛,骑手们会一边遛马一边唱着“哏高”之歌,不断地吆喝着、欢呼着,借此鼓励自己的赛马。如果某一匹蒙古马成为冠军马,它将获称“万马之首”,它的主人亦会获得一笔丰厚的奖金。

  蒙古马生命力很强,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为粗放的饲养管理。

  蒙古摔跤

  摔跤是蒙古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蒙古语将其称作“搏克”,意思是“结实、团结、持久”,并将摔跤手称作“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13世纪时,这项运动便在蒙古草原上盛行起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如今它已成为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上的主要比赛项目之一。

  ◎悠久的历史

  关于蒙古摔跤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匈奴时代。考古学家在匈奴墓中发现的长方形铜雕塑上,有两个穿着紧腿长裤赤裸上身互相弯腰扭抱的图纹。左边人用左手紧抓对方后胯,右手搂住对方腰部,右边人的两只手分别抓着对方的腰和腿,二人相持不下,看上去都想用力摔倒对方。在另一处大型岩画遗址中,也发现了匈奴人的摔跤场面:两个健壮的摔跤人上肢相接两腿相切,正在深山旷野中比试高低。

  其实,摔跤在古战场上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攻击手段。在冷兵器时代,交战双方都穿着厚重的盔甲,即使拳打脚踢也不痛不痒,没有多大的杀伤力,甚至连刀剑有时都起不到杀敌的作用。但是,如果能将身着铠甲的敌人重重摔倒在地,便能即时给对方造成严重伤害,若是正巧脆弱的关节或要害部位先着地,肯定避免不了伤残或致命。

  16世纪,阿巴岱汗和他的王后在观看传统摔跤壁画。

  那达慕大会的摔跤比赛中,两名选手竭尽全力想要取得一个好名次。

  因此,蒙古人非常崇尚这种在战场上威力十足的搏击术。到了成吉思汗时期,它已成为军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军队选拔力士的依据和重要手段。在历史上,蒙古人虽然鲜有下马战斗的记录,但蒙古摔跤的确是为在战场徒步搏杀而量身打造的一种搏击术。后来,随着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摔跤逐渐变成了一项体育项目,娱乐功能随之取代了实战作用。

  蒙古摔跤的影响力非常广泛,格鲁吉亚摔跤手的着装与蒙古几乎相同,俄罗斯的“桑搏”与中国摔跤也都深受影响。13世纪,蒙古征服金国后,当地的女真人高度蒙古化。到了后金时期,满洲“布库”成为八旗军的重要训练项目,其实就是蒙古的搏克。现今中国摔跤的正统为北京跤,而北京跤的前身正是满洲布库。

  ◎特色摔跤服

  蒙古摔跤具有非常独特的民族风格,仅摔跤服就带有浓浓的民族风情。一般常见的上身服装为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背心,背心上钉有数行铜钉和银钉,看上去威猛有力,背面印有吉祥的图案,蒙古语称“昭达格”。下身服装是用5米多长的白绸和各色绸缎制成的肥大套裤,裤子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各种动物、花卉等吉祥的图案,腰间系着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短裙,蒙古语称“希力布格”。脚上则穿着传统的蒙古靴或者马靴,头上缠着红、蓝、黄三色头巾,脖子上还挂着五彩飘带。据说这些彩带是摔跤手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优胜的象征,彩带越多,意味着获得的优胜越多,这位摔跤手的威望也就越高。

  现为蒙古国会议员的bat-erdene,曾获1985、1986、1989三届世界桑搏锦标赛重量级冠军。

  摔跤手在比赛前通常会挥舞双臂,高唱着“乌日雅”挑战歌以助声势。唱过三遍后,双方跳跃而出,踏着矫健的舞步,在向观众礼貌致意后,立即开始互相搏斗,或是盘旋相持,或是腿膝互击,比赛瞬间进入高潮。观众只见摔跤手的希力布格张开又落下,彩带飘来飘去,如苍鹰展翅冲向猎物一般。

  ◎严谨的规则

  早期的蒙古摔跤比赛盛行自由式摔跤,规定将对方摔倒后仍然可以相搏,直至对方双肩着地才算赢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参赛者可以用各种手段去制服对方,经常发生伤残和死亡的事故。

  为了避免意外发生,现在的蒙古摔跤大多是立式摔法,采取单淘汰的方式,一局定胜负,膝盖以下任何部位着地均为先败。在比赛过程中,选手可以抓住对方的摔跤衣、腰带、裤带,但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对方拉倒,不许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蒙古摔跤手有很多摔跤技巧,可由捉、拉、扯、推、压等30多个基本技巧,演变出300多个技术动作,主要以各种脚绊借助对方的力量取胜,经常出现相持几小时甚至几天不分胜负的激烈场面。

  正因为技艺高超,蒙古在柔道、自由式摔跤、相扑等各类摔跤赛场上纵横天下,战绩赫赫:在历届桑搏世界杯上夺得19次冠军,在世界桑搏锦标赛上获过56枚金牌,有36名蒙古摔跤手成为世界桑搏冠军。明星人物有获得1974年世界锦标赛重量级冠军和1975年世界自由式摔跤锦标赛重量级冠军的bayanm?nkh,获得1985、1986、1989三届世界桑搏锦标赛重量级冠军的bat-erdene,获得2008年奥运会重量级柔道冠军的tuvshinbayar,获得2013年世界格雷西柔术冠军赛超重量级与无差别级冠军的sugarjargal等。到了2014年,蒙古摔跤又荣耀当选奥运会新项目,成功入围2020年东京夏奥会和2024年夏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