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章历史回望(1 / 2)





  第二章

  历史回望

  几十万年以来,菲律宾群岛从一个荒无人烟的荒岛,发展到如今民族众多、经济发达的富饶国家,经历了数不清的波折与沧桑。上古时期的原始人类、中古时期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各阶级成员、近现代时期为争取国家独立浴血奋战的英勇人民和政治家,甚至是西班牙、美国殖民者,都为菲律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们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共同谱写出菲律宾可歌可泣的历史颂歌。

  氏族制度时期

  英国人类学家拜尔教授经研究发现,公元前25万年之前到公元前200年之间,曾有多达七次的大规模移民来到菲律宾群岛,史称“七次移民浪潮”。不同时期、不同国籍的移民带来了与时俱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共同构成了菲律宾多样化的民族和丰富的历史。14世纪之前,菲律宾群岛大部分地区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时期,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聚在一起,共享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社会生产力进步较为缓慢。

  生活在丛林中的尼格利陀人

  ◎三个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根据使用生产工具和征服大自然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多种时期,依次是菲律宾的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早在旧石器时代,菲律宾群岛上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据考证,这部分人类是冰河时期(距今25万年~30万年)从附近大陆上迁移而来。在当时,菲律宾群岛有三条陆桥和亚洲大陆相连。通过它们,远古亚洲人类和一些动物来到了菲律宾群岛,靠采食植物和捕食动物、鱼类维生。冰河时期气候寒冷,这些远古人类和动物都有着浓密的毛发和结实的肌肉。不过,在冰河时期末期,随着温度的持续下降,他们因无法适应环境而灭绝。

  到了中石器时代,一些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尼格利陀人迁入菲律宾群岛。此时,地球气候逐渐回暖,冰河时期的冰川开始融化。日益升高的海洋水位线淹没了陆桥,这批尼格利陀人被永久地留在了菲律宾群岛,成为这里的第一批居民。尼格利陀人没有文字,有着原始的物化信仰。他们茹毛饮血,以打猎捕鱼为生。据考证,现在菲律宾少数民族阿埃塔人、伊他人就是尼格利陀人的后裔。陆桥还未被淹没时,一批原始马来人从陆上迁入菲律宾。比起尼格利陀人,他们有着更高的物质文明,开始利用树枝、茅草搭建房屋,还会用细石制造弓矢的尖头,用以猎取食物。

  新石器时代初期,陆桥已全被淹没,菲律宾群岛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岛屿。这个时期,擅长航海的印度尼西亚人乘坐独木舟或竹排来到菲律宾群岛,带来打磨石器、用石头砌墙等技能。印度尼西亚人能够熟练种植粮食作物,还会用竹子做成圆筒,里面放入稻米做成原始的竹筒饭。狩猎仍是他们的主要谋生手段。不过,狩猎工具有了很大进步,除了弓矢外,还出现了可远距离射杀猎物的吹枪。此外,涉海而来的外来人种还有印尼人、越南人和中国人。他们创造了更为高级的青铜文化,砖瓦技术开始盛行,衣料也从简单的树皮遮羞,变成了树皮经络织就的软滑质地。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此时的菲律宾,文明进步程度和同一时期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大体相同。

  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这时的菲律宾人形成了不同的定居地点。沿河平原地区,农业发达,人们生活比较富裕。高山雨林地区,人们生活相对较为贫困。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用交换行为互通有无,贫富分化现象初步显现。

  ◎早期金属时代及后金属时代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一批北方移民来到吕宋岛北部。此时的移民具备一定的熔铸技术,可以将青铜熔铸成一些器具和装饰品。这个时期被称为早期金属时代。

  菲律宾古城墙

  等到后金属时代,即公元前200年到公元900年之间,铁器在菲律宾得到广泛应用。后金属时代迁居菲律宾群岛的居民主要是马来人。他们先后数批迁入菲律宾群岛,在菲律宾生产技术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公元前200年左右,一批掌握着铁器熔铸、织布、制陶等技术的马来人来到菲律宾群岛。他们会在陶器外表绘上美丽的花纹,还会利用背织机进行纺织。纺织原料由之前的树皮纤维发展到菠萝、蕉麻等野生植物的纤维,制出的衣料质地细腻,保暖性强。在他们的影响下,菲律宾群岛上开始出现竹制的家具、乐器和武器,房屋构造愈加精致。

  公元300年至13世纪之间迁居到菲律宾群岛的马来人文化较为发达,已开始使用拼音文字和纪年体系。从他们开始,菲律宾群岛第一次留下了文字类记载。据考证,这批人是菲律宾群岛现存人种他家禄人、比萨扬人、比科尔人和一些信仰基督教的菲律宾人的祖先。

  在菲律宾的中国人,也带去了中国的文化,中国龙也成了菲律宾的特色。

  ◎逐渐瓦解的原始社会

  不同时期的外来移民带来越来越先进的生产技术,菲律宾群岛上的稻谷种植有了很大发展。这时的农作物品种丰盛了许多,除水稻外,栗子、芋头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在河谷、湖边、海岸等一些人口较多的地区,居民们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之便,修建堤坝用于蓄水灌溉,兴建梯田种植不同作物。但大多地方还是采用刀耕火种、烧荒耕作的方式进行着耕种。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均衡,使部分贫富地区交界处出现原始的贸易中心。当时的人们还未发明货币,手工业品、农作物产品、海产品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进行交换。渐渐地,人们从中发现“商机”,有的村落专门生产贸易市场上的“紧俏品”如陶器等,换来交易时的“优先选择权”。

  这时的社会关系基本以血缘为主要纽带,土地、农具、家畜等生产资料全村公有,全体村民共同进行劳动,再对劳动成果平均分配。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富余物资不断增多。这就使商品交换成为普遍现象,公有制逐渐向私有制过渡。到了公元前10世纪左右,在菲律宾群岛一些较为发达地区,阶级差异和剥削现象愈加明显。这标志着菲律宾开始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

  早在公元前2世纪,菲律宾人就会用竹子编制家具,而如今很多休闲场所,也愿意摆上两个竹制躺椅,既富有时代特色,又清凉无比。

  ◎开始对外贸易的麻逸国

  公元前2世纪左右,菲律宾群岛开始形成“王国”,取代以往的氏族村落。王国的国土面积都不大,呈现分头割据状态。政权形式比较简单,一般是由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的少部分人(多是马来人),统治着辖区内相对落后的土著部落。

  公元12世纪,民都洛岛有一个名叫“麻逸国”的小国。在当时的语言中,麻逸的意思为“黑人的国土”。麻逸国的海上贸易很发达,商人们乘坐制作精美的竹排或简易木船往返菲律宾各岛及附近国家。他们用黄蜡、花布、珍珠、槟榔等特产,去交换其他地方的物品。据《宋史》和《文献通考》记载,宋朝时期,麻逸国商人曾登陆中国广州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换取中国的瓷器和铁器等。

  苏禄苏丹国兴起

  14世纪中叶,菲律宾群岛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买卖奴隶活动十分普遍。统治者制定法典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其中,《马拉塔斯法典》和《卡郎提奥法典》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法典范本。在诸多奴隶制国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苏禄苏丹国了。它兴起于14世纪,经济发达,国力昌盛,是当时的东南亚海上贸易中心。

  中国山东省德州市苏禄东王墓石碑

  ◎通达四海的贸易强国

  苏禄苏丹国盛产珍珠,出产的珍珠皆为上品,和它的手工业产品一起,成为对外贸易的优势产业。苏禄王国的造船工艺较为发达,商人出海贸易频繁。当时的柬埔寨、占婆、中国、爪哇、苏门答腊等国家都是苏禄苏丹国商人经常往来的地方。

  苏禄王国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最高统治者是苏丹,身兼国王和宗教领袖的双重职责。据考证,苏禄苏丹国全盛时期,其国境以苏禄海为中心,囊括了棉兰老岛的苏禄群岛、巴拉望岛、婆罗洲北部等岛屿。直到如今,伊斯兰教仍然是该地区居民的主要信仰。

  ◎客死中国的苏禄王

  在政治上,苏禄苏丹国和中国也多有往来。1417年,即明朝永乐年间,苏禄国派当时的贵族东王巴都葛叭哈喇、西王麻哈喇葛麻丁和峒王巴都葛叭喇卜作为使臣,代表苏禄国访问大明王朝。三位国王各自带领着家眷和心腹属下,组成了足有300余人的使者团,漂洋过海,声势浩大地来到北京城谒见永乐皇帝朱棣。对于苏禄使臣的到来,永乐皇帝非常高兴,他隆重接待了使臣团,派大臣带领三位国王登长城、爬燕山,遍游北京城名胜。使臣团在北京访问了17天后,向永乐皇帝告辞回国。

  不幸的是,在归国途中,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喇染上重病,在山东德州北营村与世长辞。噩耗传回北京,永乐皇帝非常哀痛,下令建造陵墓,派时任礼部郎中的陈士启前去主持,以国礼厚葬苏禄东王。东王病故后,他的长子都马含回到苏禄王国继承父亲爵位,王妃葛本宁和次子温哈喇、三子安德鲁及部分随从留在当地,长伴陵墓近旁。陵墓按照皇陵规格建造,正殿、东西配殿、神道一应俱全,神道两侧还立有石人石兽,无论是精致程度还是建筑规模,都和十三陵相差无几。在正殿中央,高悬着苏禄国东王的画像,供后人怀念瞻仰。

  为尊重苏禄国人信仰,陵墓附近兴建起一座清真寺,供留下的苏禄国人进行宗教活动。永乐皇帝赐东王谥号“恭定”,因此,墓碑上刻有“苏禄国恭定王墓”的字样。顺着墓门向东南方向走去,可以看到三座较小的土冢依次耸立。这三座土冢中分别长眠着东王的王妃、次子和三子。永乐帝曾下旨对东王家人妥善照顾,除“恩赐十二连城祭田三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外,还按月从德州府衙给他们拨付口粮、布匹、银钱,让他们衣食无忧。

  此后,王室后裔和当地居民杂居、通婚,将苏禄姓氏化为安、温两姓代代相传,和华夏民族融为一体。在他们的影响下,北营村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15世纪至今,经过历代政府的妥善照料,苏禄王墓依然完好如初,见证了中菲两国绵延数百年的深厚友谊。

  《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

  为了纪念苏禄国王与中国永乐皇帝的友谊,中国与菲律宾合作拍摄了传奇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并在1987年9月19日的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上首映。明朝永乐年间,中国水师主张扫平南洋,永乐帝朱棣则主张以和为贵,遣使欲与苏禄王国和平相交,苏禄国王感激之余,决定亲自来拜见中国皇帝。但旅途并不愉快,部落酋长的兵戎相对,海盗的突然袭击都惊险万分。但最终苏禄国王来到了中国,由郑和陪着见到了永乐帝,两国友谊从这一刻加深。回程的路上,苏禄东王不幸病逝德州,永乐帝加派的太医无力回天,只好让苏禄王子回国,而苏禄东王,永远留在了中国,为中菲友谊奠定永恒的基石。

  外来统治时代

  自出现“国家”以来,亚洲和欧洲的贸易往来就有陆路和海路两条路线。陆路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经由中国越亚洲腹地到达希腊和埃及等地。海路通过地中海沿岸地区,使亚洲和欧洲互通有无。14世纪以来,随着土耳其人征服北部非洲,欧洲到东方的贸易航线被战乱阻断。欧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新航线,用于发展本国贸易或掠夺资源。

  麦哲伦像

  ◎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

  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航海方面较为先进,它们先后派出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人迅速在美洲建立起殖民帝国。麦哲伦发现并登陆菲律宾群岛,又为西方殖民者统治菲律宾奠定了基础。葡萄牙人麦哲伦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航海家。他根据当时尚不完善的航海图推断得出,向西航行可直达东方。可当时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对麦哲伦的构想并不支持。于是,麦哲伦来到西班牙,和野心勃勃的西班牙国王理查一世一拍即合。在理查一世的支持下,1519年,他带领200多名西班牙人开始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