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章印象土耳其(1 / 2)





  第一章

  印象土耳其

  “像一匹烈马,从亚洲狂奔而来,一头撞进欧洲大陆。”——在诗人的笔下,土耳其变得鲜活灵动趣味盎然。但在更多人的眼里,它又呈现出万千情态,比如伊斯坦布尔的繁华盛景,安塔利亚与伊兹密尔的蔚蓝海岸,卡帕多西亚变成一片精灵的世界,番红花城的奥斯曼风情掩映在绿林山谷间,埃菲斯却被视为另一个庞贝,甚至还有挪亚方舟的传说,特洛伊的真实再现……不论在过去还是当下,土耳其总能给人留下无数美好的印象。

  欧亚的十字路口

  虽然远不如俄罗斯那般国土辽阔,却拥有比俄罗斯及大多数国家更重要的地理位置,它就是位于欧亚十字路口的土耳其。土耳其包括西亚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区,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借助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在几千年以来不断地轮回往复,现已成为一个融聚各方文明的多元化国家。

  ◎国名、国旗与国宝

  汉语里的土耳其系英文里的“republic of turkey”,但在土耳其语里它应该写作“turkiye”,这个名字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词的词根“turk”,意思是现代土耳其人或者古代突厥人,而“突厥”一词最早出现在6世纪的中国古籍中,是指当时生活在阿尔泰山麓及漠北高原一带的游牧民族以及所建汗国的名称,亦称“兜鍪”,也就是“军盔”的意思。据说他们的发祥地阿尔泰山形似头盔,故而得名。由“突厥”一词演变而来的“土耳其”,其实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广泛使用。在鞑靼语里,“突厥”是“勇敢”的意思,“土耳其”意即“勇敢人的国家”。

  土耳其国旗

  土耳其的国旗是一面长宽比例为3:2的长方形红底旗子,红底旗子上有一弯白色新月和一颗白色五角星。国旗的颜色和图案都有特别的寓意,红色象征鲜血和胜利,新月和五角星象征驱走黑暗迎接光明,同时还标志着土耳其人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以及幸福吉祥之意。

  其实,国旗上的图案源于土耳其的前身奥斯曼帝国。15世纪中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某一天夜里梦见满天星空中升起了一轮新月,他认为这是伟大帝国的吉祥之兆,遂把新月和星作为奥斯曼的象征。等到土耳其共和国成立时,“土耳其之父”凯末尔沿用了奥斯曼国旗。

  国宝凡湖猫

  土耳其凡湖猫身躯较长,肩部肌肉发达,十分的强健、有力,尤其爱嬉水,甚至会到浅水中去游泳。

  土耳其还有两大国宝,即凡湖猫和康加犬。凡湖是该国境内最大的湖,凡湖猫因其而得名。它和大名鼎鼎的波斯猫颇有渊源,波斯猫由阿富汗猫和安卡拉猫培育而成,凡湖猫正是安卡拉猫的一支。它特别爱干净,从不吃腐食剩物,对居住环境也比较讲究,气质比较高贵。由于该品种越来越稀少,土耳其法律甚至规定不允许带它出境。康加犬以前曾是奥斯曼军团的战犬,它忠诚勇猛体格强健,一只成年康加犬约有76~106厘米长,体重约90~110千克,是世界巨型犬中的优良品种。现在,这种大型犬多被当作国礼馈赠给外国贵宾。

  ◎版图、地貌与气候

  从世界版图来看,土耳其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并与希腊以及保加利亚接壤,东部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纳托利亚半岛和东色雷斯地区之间的是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属于黑海海峡,又称土耳其海峡,它是连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国土形状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600千米,南北宽约700千米,总面积为78万多平方千米,其中亚洲部分约占97%,欧洲部分约占3%。

  博斯普鲁斯海峡俯瞰图

  博斯普鲁斯海峡呈南北走向,它沟通黑海和马尔马拉海,将土耳其分成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

  该国境内多为高原和山地,地势东高西低,东端的阿勒山(又译亚拉腊山、亚拉拉特山)有全国最高峰,海拔5165米,中部有安纳托利亚高原,平均海拔800~1200米,北部有多条山脉自西向东与黑海平行,西部的山脉不高,但与爱琴海大致垂直,从而形成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以及无数景色优美的海湾和半岛。

  土耳其境内水系发达,拥有黑海、马尔马拉海、爱琴海、地中海、波斯湾、里海、内陆流域七大水系的几十条河流。除此之外,它还拥有杰汉河、塞汉河、克泽尔河、大门德雷斯河、埃尔内斯河、萨卡里亚河等。

  虽然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不小,但是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却比较有限,尤其在中部占去偌大面积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土耳其国内80%的土地不适合用来耕种,只能用于牧场或林地,另外20%是潜在的可耕地,优质农田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南部、科尼亚盆地、色雷斯地区等,其他地区的可耕地大多呈零散小块状,分布于山谷和盆地之间。但土耳其的农业基本上可以保证自给自足,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烟草及各种豆类等,干果类产品以榛子、阿月浑子(开心果)和葡萄干最为有名。

  国土狭长、三面临海与全境多山的地形特点,令土耳其国内形成了差异明显的气候。大致划分后可以看出各有不同:东南部比较干旱;东部地区属于内陆山地型气候,夏天比较短暂,冬季寒冷,积雪期较长;中部安纳托利亚高原腹地属于大陆型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地中海和爱琴海属于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凉爽多雨。总的来说,土耳其的夏季比较长,气温高且降雨少,冬季比较寒冷,伴有不少降雪和冷雨。

  ◎人口、语言与区划

  复杂的时代变迁令土耳其的人口、宗教、语言和行政区划都在慢慢发生着变化。根据2015年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土耳其现有人口约7562万。其中,土耳其人占80%以上,库尔德人约占15%,其他的常住民族还有高加索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等。作为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民族,现在的土耳其人均自11世纪以后由中亚迁入小亚细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和犹太教。

  土耳其语是世界第七大语种。以前的官方文字使用阿拉伯文,1928年改用拉丁文,到了1932年,“土耳其之父”凯末尔建立语言研究中心,开始有意减少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同时大量借鉴英语和法语,创造出今天的土耳其语。

  根据土耳其的行政区域划分,国内现在分为8个行政区、81个省。8个行政区是指迪亚尔巴克尔、阿达纳、安卡拉、利尼亚、埃尔祖鲁姆、开塞利、伊兹密尔和伊斯坦布尔。在81个省里,最大的科尼亚省面积约47721平方千米,最小的里津省面积仅为3920平方千米。

  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交汇处的全国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全景

  各省下面设置有县或市,县或市下面又设有村。全国大概有600个县,各个县城大小不一,最大的县几乎等同于一个省,但是人口比较稀少。大多数县的平均面积在500~2000平方千米之间,人口仅在5~10万之间。村是土耳其最低的行政组织,目前全国大约有3.6万个村。几个人口比较稠密的村便可以合并成一个市,因为按照土耳其法律规定,人口超过1万以上的居住区均可设为城市。

  此外,按照土耳其的法律规定,各省省长均由中央政府任命,县长由省长任命,但市长和村长通过民主选举才能产生,每5年需改选一次。由于村长和市长在辖境内实行自治,故而省长和县长对市和村只能起到行政监督的指导作用。

  全国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来是土耳其的首都,当凯末尔领导的国内革命胜利以后,安卡拉成为新的首都。现在它已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贸易的中心,享有“土耳其的心脏”之称。

  作为一个身处欧亚十字路口的枢纽国家,土耳其虽然大部分国土在亚洲境内,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实行欧洲模式。最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个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合作,目前已跻身于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并被列入欧盟候选国。

  土耳其与火鸡

  英语“turkey”一词的意思是“火鸡”或“火鸡肉”,它和土耳其国名同形同音但异义,这里面的巧合并非偶然。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许多欧洲人登上了美洲陆地。第一批移民到达美洲时,发现森林里有一种从没见到的鸟,样子很像土耳其商人贩卖到欧洲的珍珠鸡,而珍珠鸡被英国人称为“turkey cock”,简称为“turkey”,所以他们把这种从没见过的鸟也称“turkey”。

  土耳其风光旖旎的海滨度假胜地

  土耳其海峡

  天下咽喉

  土耳其海峡即黑海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三部分,全长345千米,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它是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由于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这片海峡自古以来便被历代兵家视为必争之地,有着“天下咽喉”之称。

  ◎两大海峡

  土耳其海峡的东北端是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南端为达达尼尔海峡,二者之间隔着全世界最小的内海马尔马拉海。

  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全景

  在希腊语中,“博斯”的意思是“牛”,“普鲁斯”的意思是“水墙”,合起来的意思是“牛津渡”,即牛可涉水之地。这个名字源于一则古希腊神话:相传,众神之王宙斯爱上了珀拉斯戈斯王的女儿伊俄,不料这一秘密被妻子天后赫拉发现了。于是,宙斯将伊俄变成一只白色的小母牛,以逃避赫拉的报复。但赫拉还是洞察了其中奥妙,立刻派出一只牛蝇,狠狠叮向小母牛。伊俄被咬得乱跑乱跳,穿过一道水墙,继续寻找避难所。传说中的那道水墙就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它也因此得名“牛津渡”。

  因为将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一分为二,所以博斯普鲁斯海峡又叫伊斯坦布尔海峡。它全长30.4千米,最宽处3.6千米,最窄处708米,平均深度62米,最深处120米。在海峡中央有一股从黑海涌向马尔马拉海的急流,急流下方则有一股逆流把含盐的海水从马尔马拉海引入黑海,同时也带来了一批季节性洄游的鱼类。海峡两岸树木葱郁风景秀丽,隔着对岸分别建起了两座军事堡垒,位于亚洲部分的是建于1390年的阿纳多卢城堡,位于欧洲部分的是建于1452年的色雷斯城堡。

  达达尼尔海峡又称恰纳卡莱海峡,它全长61千米,最宽处6.4千米,最窄处1.2千米,平均深度55米,中部最狭处最深,达82米。这片海峡连接了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它与博斯普鲁斯海峡一样,水面中央有一股从马尔马拉海流向爱琴海的急流,另有一股补偿性潜流带回了更多盐水,沿岸分布着盖利博卢、埃杰阿巴德和恰纳卡莱三大港口与许多城堡。在2000多年以前,先有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在此指挥战船搭成一座浮桥强行渡海,后又有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使用同样的方法渡过了海峡。从那时起,它便以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进入伊斯坦布尔和黑海的门户之地。

  ◎两大桥梁

  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雄立着两座斜拉网式大桥,其中一座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因其连通欧亚大陆,所以又名欧亚大桥。这座大桥始建于1970年,1973年10月正式通车,是欧洲第一大钢索吊桥,也是世界上第四大吊桥。它跨越了海峡水面最狭窄的地方,桥体全长1560米,两座塔桥之间的桥面长度为1074米,桥面宽度为33米,高出海面64米。

  端立在桥头两端的两座巨大桥塔,均呈“门”字形。整个桥身在水中不设桥墩,由两根粗大的钢索牵引,每根钢索由11300根直径5毫米的钢丝拧成,支撑着整个桥面。有趣的是,在大桥正面有一道明显的白线,白线以东是亚洲,以西便是欧洲。宽大的桥面上可以并排行驶6辆汽车,如果桥上停满了汽车,两岸的桥塔会稍有倾斜,如果遇上强劲的海风,大桥也会左右摆动。不过,这些情况都在设计者的意料之中,不会对大桥造成威胁。到了夜晚,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上驾车驶过,整座桥体与两岸城市变得灯火通明,连水面上也泛动着烁烁银光,眼前景色充满了奇幻色彩。

  另一座是征服者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大桥,距离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北面5千米远。该桥的一端位于欧洲部分的希沙吕斯蒂,另一端位于亚洲部分的卡瓦久克。它总长1510米,跨越海面部分为1090米,比前一座大桥的海面部分长出了17米,是世界第六大吊桥。

  这座大桥的桥面高出海面64米,桥面宽39.4米,桥下可通行任何远洋巨轮,桥上可并排驶过8辆汽车。与前一座大桥一样,它也没有架起一座桥墩,在桥头两端建起的两座桥塔均用两根粗约77厘米的钢索相互牵引,每根钢索重9500吨,用16128根直径5.38毫米的钢丝拧成。

  一道土耳其海峡隔开了两大洲,两道雄伟的桥梁又连通了两大洲。它们横跨于海峡之上,为美丽的海峡风光增色不少。如今,这两座桥梁已成为桥头城市伊斯坦布尔的特色景点,往来游客纷纷在此摄影留念。不过随着经济发展,两座大桥的车流量已日趋饱和。近年来,土耳其政府又开通一条马尔马拉洲际海底隧道,方才缓解了两座大桥的运输压力,令欧亚之间的陆路交通比以往更加通畅。

  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

  马尔马拉海

  世界最小的海

  世界上最大的海是珊瑚海,面积广达479.1万多平方千米,那么最小的海是什么海?当然是马尔马拉海。马尔马拉海又称马摩拉海,它长约250千米,宽约70千米,总面积仅有1.1万多平方千米。与巨大的珊瑚海相比,这个小不点儿大约只是对方的1/435。

  ◎因大理石而得名

  千百万年以前,一场复杂的地质运动令欧亚大陆之间形成断层。后来,断层的下陷部分被海水漫漫没过,世界上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便形成了。那场地质运动与后来频繁发生的地震运动、火山运动,致使这片面积不大的海域生成许多海岭与海盆。海岭中的一部分高于海面构成了两大群岛,一组是西南面的马尔马拉群岛,另一组是东北面的克孜勒群岛。

  平静的马尔马拉海面

  马尔马拉群岛中最大的岛屿是马尔马拉岛,面积大约120平方千米。该岛自古以来即盛产美丽的大理石,希腊人后来为其取名“马尔马拉”,意即“大理石岛”,马尔马拉海亦因它而得名。

  克孜勒群岛意即“红色之岛”,通常被人们称作王子群岛。它距离伊斯坦布尔比较近,由9座美丽的小岛组成,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土耳其著名的海上旅游胜地。这组群岛目前仅对游客开放了其中4座,即布吕克岛、克纳勒岛、赫伊贝利岛和布尔嘎兹岛。4座小岛上均有常住居民,另外建有修道院、神学学校与土耳其海军学院分院等。除了风光优美之外,4座小岛还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猫多;二是没有任何车辆,只有自行车和马车;三是此地曾是王子公主们的流放地。

  王子群岛中的布加扎达岛的码头

  马尔马拉海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由于海水温度较高,蒸发作用也比较旺盛,导致海水的含盐量高达39‰左右,盐业生产成为沿岸各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根据估算可以得知,蒸发作用在一年之内能使马尔马拉海的海面降低大约1.5米。如此大的海水蒸发量远远超过了这一带的降水量和河水的补给量,假若将其封闭,它很可能在若干年之后濒临干涸。

  ◎海战前沿与海底隧道

  马尔马拉海虽然面积小,但在世界版图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皆是因为它处于欧亚大陆的关键位置。这片海域是土耳其的内海,也是位于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同欧洲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内海,故而被欧亚大陆视为天然分界线,同时它又是黑海一地中海一大西洋的必经之地。如果没有这片海域,黑海将会变成一个庞大的湖泊。

  作为土耳其海峡的一部分,马尔马拉海的东北经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沟通,西南经达达尼尔海峡与爱琴海相连,其余部分全被土耳其领土所包围。这片海域的海底地势起伏很大,海岭和海盆交错分布,导致海下崎岖不平深浅悬殊,最浅处只有几十米(如亚得里亚海北部),最深处可达4000米以上(如爱奥尼亚海)。往来船只航行到某些地方,船头与船尾之间的水深甚至可能相差四五百米。

  由于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枢纽,马尔马拉海理所当然地成为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往来捷径,在军事、政治与经济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8~19世纪,当欧洲列强为了争夺地中海控制权时,英国一度把马尔马拉海当作自己的“内湖”,拿破仑也曾想夺取这片海域进军地中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地中海再次成为交战双方海军积极活动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意大利海军与英国海军在马尔马拉海、地中海进行过激烈海战。时至当下,虽然世界局势重归和平,但和平之下依然暗流涌动,地中海一度成为某些西方军事大国的军舰密集度最大的海域,与地中海一脉相承的马尔马拉海自然也被列为重点海域。为了保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土耳其政府后来要求军事大国的舰队和军事基地全部撤出了马尔马拉海。

  在时代变迁中,这片海域不仅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海战前沿,同时也是他们的开发之地。早在1860年前后,奥斯曼苏丹就曾有一个建设海下通道的设想,但这个设想直到2013年方才变为现实。

  2013年10月29日,正值土耳其国庆90周年庆典之日,马尔马拉海底隧道正式通车。这条洲际海底隧道位于伊斯坦布尔市,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贯通了欧亚大陆,是世界第一条跨越欧亚大陆的海底铁路隧道。它全长13.5千米,其中跨海峡部分1.4千米,隧道位于海床下4.6米处,深度为海平面以下60米。正式通车以后,马尔马拉海底隧道把连接欧亚大陆的路程缩短为4分钟,单程每小时即可运输7.5万人次,一日可运输100多万人次,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

  这片海域给人们带来了战争与文明,也带来了无数便利与财富。尤其是那条刚刚建成的马尔马拉海底隧道,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它能让人们从伦敦乘火车经过伊斯坦布尔直达北京的梦想变成现实。

  1991年卫星传回的马尔马拉海图像

  阿勒山

  挪亚方舟的停靠地

  阿勒山的名字初听比较陌生,当你知道它可能是挪亚方舟的停靠地时就会恍然大悟了。毕竟,《圣经》里的故事带给人类巨大的影响,大到足以让人忽略其中一个地点。所幸,这个传说中的地点今又在阿勒山上悄然隐现,虽然尚未证实,却令全世界都记住了它的名字。

  ◎一座火山堆两个峰顶

  阿勒山又称亚拉腊山、亚拉拉特山,是一座直径约40千米的死火山堆。它坐落在土耳其厄德尔省的东北边界附近,位于阿拉斯河谷地以西,属于东托罗斯山北侧山脉的东端。从世界版图来看,阿勒山恰好处于土耳其、伊朗和亚美尼亚三国的交界处,距离伊朗边境仅16千米,距离亚美尼亚边境仅32千米。

  阿勒山美丽的圆锥体

  这座火山堆上有两座巨大的峰顶,均由熔岩和火山灰等火山喷发物组成。一座是土耳其境内的最高峰大阿勒山,高约5165米,另一座是位于大阿勒山东南方的小阿勒山,高约3907米。两座山峰近在咫尺,中间由一道长约13千米的山脊相连。

  1840年,亚美尼亚大地震导致阿勒山出现了最近一次火山运动。这场地震的震中位于阿何拉河谷,造成了一条深约1825米的巨大裂谷。在阿勒山低海拔一带生长着大片优良牧草和桧树,附近的库尔德人常在此放牧牛羊。

  ◎陷入争夺战

  在历史上,阿勒山屡屡陷入各个王朝的争夺战中。亚美尼亚人、罗马人、波斯人轮番占领阿勒山一带,当亚美尼亚人卷土重来时,将整个阿勒山地区独自占有400年之久。进入7世纪,该地区才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到了11世纪,塞尔柱王朝又将此地纳入版图长达一个世纪。奥斯曼帝国雄起时,阿勒山一带被划入现代土耳其的卡尔斯省及阿尔达汗省。两大省区后来一度被俄罗斯帝国占领,阿勒山也再次归于异国领土。

  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帝国瓦解,亚美尼亚从中脱离出去,又一次拥有了阿勒山地区。只是这段时间没能持续多久,随着苏联红军的进入,阿勒山复入苏联。1923年,苏联与土耳其签订了一份与边界有关的《卡尔斯条约》,阿勒山地区被划归土耳其。当苏联解体以后,刚刚独立的亚美尼亚政府却不承认《卡尔斯条约》。时至今日,尽管阿勒山位于土耳其境内,亚美尼亚人却一直把它视为精神象征。

  ◎挪亚方舟疑云

  《圣经·创世记》里有一篇故事:神降下大水,挪亚带领家人与无数飞禽走兽登上巨大的方舟。当洪水退去陆地出现,挪亚方舟停在了阿勒山上。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一次重大发现却有可能让传说变成史实。

  1959年,土耳其一位陆军上尉在航空照片中发现一个不明物体。该物体坐落在阿勒山西部高地的西北角,位于大阿勒山主峰西面约2.2千米处,它的形状有点儿像船,比一个普通足球场稍大,周围遍布着岩石。上尉后来将照片的底片转交给美国一位著名的航空摄像专家,专家得出一个结论:“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个物体是一艘船。在我整个勘测生涯当中,我从来都没有在立体照片上面看到过类似的物体。”

  几十年以后,人们经过多方勘察,确定这个不明物体有着类似船的上部构造,其长度大约是309米,这一点与《圣经》所说挪亚方舟157米的长度尚有不小的偏差,但在很多人的眼里它已被认定为挪亚方舟的残骸。

  丰富的矿产资源

  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地缘优势非常明显。由于该国地质构造位置特殊,矿产资源也因此显得比较丰富,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满足自身原料供应需求的国家之一。它的主要矿产有硼、铬、铁、长石、膨润土、铜及煤等,尤其是硼酸盐矿和铬铁矿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矿产资源储量大国

  土耳其在区域构造上属于中亚晚期海西地台和非洲一阿拉伯地台之间的阿尔卑斯褶皱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境内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地层发育都比较齐全,尤以第三纪沉积岩、火山岩发育得最为完全。该造山系统在国内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矿床,包括碰撞型、俯冲型、后碰撞型和裂谷型。

  复杂多变的地质运动令土耳其境内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据最新资料表明,在全世界可交易的90种矿产资源中,土耳其拥有77种,只有13种尚未在境内找到。

  在这77种矿产资源里,主要包括多种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脉,比如铁、铜、铝、镁、铬、金、银、铅、汞、硼、石墨、煤、硫、金刚砂、天然碱、大理石、海泡石等。还有一些已增值加工的矿种,比如水泥和钢铁。在优势矿产资源里,硼的储量占全球的72%,居于世界首位;长石的储量占全球的23%;天然碱的储量占全球的7%;铬的储量占全球的5.2%;膨润土的储量占全球的20%;大理石的储量占全球的40%。

  以上大约有50种矿产资源不是丰富就是极为丰富,另外27种矿产资源则不太充裕。此外,土耳其还有大约3500种已知金属、将近2000种工业原料矿床和资源,以及600多处温泉和140多处地热田均被探明。这个国家的矿产总储量目前已经达到惊人的500亿吨,若是单以储量而言,土耳其显然已经能够跻身于全球领先的矿产资源储量大国之列。

  金属铬主要用于与钴、镍、钨等元素冶炼特种合金。这些特种合金广泛用于航空、宇航、汽车、造船、化工、国际工业等。

  ◎修建油气管道

  土耳其虽然位于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丰富的地区——里海和海湾地区的正中央,但自身的能源储量却不足以满足它本身的巨大消耗。这个国家正在日益崛起,能源需求也在年年增长,据目前来看,它每年大约有60%的能源消耗都需要依赖进口。不过在最近几年里,土耳其于安纳托利亚北部和南部、黑海沿岸、东色雷斯等地发现了部分油田,可能会提高国内原油的自给率。

  为了获得更多的能源,土耳其做出了一项明智之举,即修建油管和天然气管。2005年,巴库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汉油管开始营运。这条油管的起点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经过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最后到达土耳其位于地中海的杰伊汉港口。它全长1768千米,有443千米位于阿塞拜疆,249千米位于格鲁吉亚,1076千米经过土耳其。该油管可将原油由里海盆地送至土耳其地中海沿岸的杰伊汉港,每年的运输量达到了5000万吨。

  同一年,从俄罗斯通至土耳其的天然气管道“蓝流”也开始启用,这条气管可将天然气从俄罗斯运至土耳其国内,目前的年供气量已从原先的160亿立方米提高到190亿立方米。

  拥有原油和天然气船运重要通道的这一地利之便,不但弥补了土耳其油气能源不足的缺陷,更为土耳其国内持续增长的能源消耗解决了不小的问题。

  “土耳其的心脏”安卡拉

  安卡拉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之腹地,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先后经历了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直至近代独立战争后的1923年,它才被确立为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由于深居腹地,再加上是全国的中心,安卡拉遂被称为“土耳其的心脏”。

  ◎漫长的历史

  安卡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中期。公元前13世纪,赫梯人在这里建起了城堡。赫梯帝国先后征服了阿勒颇(今叙利亚)、洗劫巴比伦(今伊拉克),但在与亚述帝国的交战中败北。接着,弗里吉亚人入侵安纳托利亚,赫梯帝国走向灭亡。

  罗马澡堂遗址

  弗里吉亚人渗入小亚细亚,给这里带来了先进的文明,比如高水准的建筑技艺与木工、金工、牙雕、纺织技术等。后来,他们被来自高加索和亚速海以北的辛梅里安人征服,辛梅里安人不适应定居生活,攻陷了安卡拉随即放弃,转而游牧于安纳托利亚西部地区。这时候,小亚细亚的另一支系吕底亚人兴起,他们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铸造货币的民族,在商业贸易上与希腊人往来比较多。吕底亚人与亚述人结盟,最终灭亡了辛梅里安人。公元前547年,当波斯人崛起之时,这个民族又被波斯大帝居鲁士所灭,安卡拉纳入了波斯版图。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途中打败波斯人,攻占了安卡拉。

  不久以后,克尔特人的一个分支加拉太人来袭,击溃了马其顿军队,将都城定在安卡拉。那时候,安卡拉被称作“安基拉”或“安哥拉”,意思是“铁锚”,表示城市防御系统固若金汤牢不可破,这就是安卡拉名称的由来。

  公元前133年,罗马帝国大举东进,占领了整个安纳托利亚地区,安卡拉当时成为罗马帝国亚细亚省的省会。罗马帝国后来分裂成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在4世纪占领了安卡拉,并使其成为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基督教传播中心。1354年,奥斯曼苏丹奥尔汗·加齐率军夺取安卡拉,将其并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

  这座新都分为老城区和新城区。老城区在北部,以乌鲁斯区的古城堡为中心,保存了许多古旧建筑,带有奥斯曼时期的建筑遗风。新城区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全面扩展,政府主要部门多集中于该区。

  在近代独立战争时期,安卡拉成为革命斗争的中心。1923年,它取代伊斯坦布尔成为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此后,安卡拉经过90多年的迅猛发展,从昔年那座尘土飞扬、仅有2万人的小镇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都市。如今,安卡拉的市区面积达到340多平方千米,市区人口也达到了490多万。

  新城区的著名景点首推阿塔图尔克陵墓,它是“土耳其之父”凯末尔的陵墓,也是安卡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938年10月,凯末尔因病离世,他的灵柩最初安放在安卡拉人文博物馆里。后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为凯末尔在拉萨泰佩山冈上兴建一处陵墓。这座陵墓于1944年动工,1953年建成,在建成这一年的凯末尔纪念日里,也就是他去世后的15周年,人们将其遗体移入陵墓地下重新安葬。

  ◎阿塔图尔克陵墓

  作为土耳其的首都,安卡拉在经济发展、文化古迹等方面虽比不上三朝古都伊斯坦布尔,但在最近几十年以来已催生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带动周边城市表现出勃勃生机。

  整个陵墓其实是一组包括公园、广场、陵墓、堡塔与博物馆的建筑群落,面积广达7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由黄色和青灰色大理石与花岗岩砌成,庄严肃穆,气势宏伟,每逢重大节日庆典,土耳其的领导人均会来此拜谒。

  马海

  “马海”一词源于阿拉伯文,意为“似蚕丝的山羊毛织物”,后来成为安哥拉山羊毛的专称。马海毛是指安哥拉山羊身上的毛,意为“最好的毛”。安哥拉山羊即安卡拉山羊,原产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附近,每只羊的剪毛量可达3~4千克,毛长18~25厘米,毛色纯白美如绢丝。据了解,目前土耳其饲养的安卡拉山羊约有360多万只,每年产毛量大约9000吨。

  阿塔图尔克陵墓内象征性的石棺

  阿塔图尔克陵墓的两侧是独立堡塔和自由堡塔。独立堡塔正面是青年手持利剑的浮雕,它代表着土耳其军队和民族的力量,塔上刻有凯末尔的名言:“没有独立,国家就不能生存”“不独立,毋宁死。”自由堡塔正面是女天使骑马高举着“自由宣言”的浮雕,塔上也刻着凯末尔的语录:“土耳其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证明土耳其一直是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国家。”

  尔克灵殿。四面回廊中陈列着凯末尔的遗物、画像、公文、制服、书籍,以及纪念这位伟大领导人的油画、邮票及硬币等。顺着石阶拾级而上,可见荣耀大厅的铜门两侧贴着涂有金粉的铭文,铭文会定时更换,内容均取自于凯末尔的“名言录”。

  双塔前方是一条长长的石狮大道,24只赫梯帝国时期的石狮雕像立于大道两旁。在古老的年代,狮子象征着权势和力量,人们把它们摆放在此,寓意不言自明。

  穿过巨大的铜门进入室内,在高大宽敞的厅堂北侧,停放着凯末尔的石棺。石棺由一整块彩色大理石制成,但棺中并没有凯末尔的遗体,这位伟大领导人的遗体最后安息于石棺地下7米的地方,那里堆砌着从全国各地运来的土壤。

  ◎博物馆和大城堡

  整个陵墓建筑群由东西南北4条柱状回廊围成一个四方形大广场,广场的正面是“荣耀大厅”,即阿塔图安卡拉老城区的著名景点有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和大城堡等。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的重要地位仅次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馆内收藏的展品大多是安纳托利亚一带的文明古物。

  博物馆的屋顶上方盖有10个大圆顶,它本身就是一座15世纪的古老建筑。室内的展品涉及多个历史时期,包括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石器铜器并用时期、铜器时期、亚述帝国时期、弗里吉亚时期、乌拉尔图时期、吕底亚时期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如红牛壁画、哈吉拉尔彩绘陶器、三头鹿太阳盘、坐在豹头王座上的女神、弗里吉亚折叠木桌等。

  赫梯帝国曾在安纳托利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时期的文物占据了展厅正中心的位置,比如狮鹫兽、雷神浮雕、狮身人面像、狮子门石雕等。另一些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像,则被安置在地下楼层。

  大城堡位于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旁边的土丘上,这座城堡有内外两道墙,外墙建于9世纪拜占庭帝国米凯尔三世时期,内墙建造于7世纪左右。兴建堡垒时使用的建筑材料大多取自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城墙石块,如今人们看到的大城堡,已在塞尔柱时期和奥斯曼时期进行过几次重修。大城堡的制高点是位于北端的白色堡垒,站在那里可以俯瞰整个安卡拉市中心。

  除了以上提及的三大代表性景观之外,安卡拉比较有名的古迹还有尤利阿奴斯之柱、罗马澡堂遗址、奥古斯都神庙、科贾泰佩清真寺等。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安卡拉已从安纳托利亚古代文明的最佳根据地转变为土耳其的新首都。由于身处腹地中心,安卡拉极具地利之便,游客们在遍览市内景点之后,还可以前往附近的哈图沙什遗址,以及景色绝妙的卡帕多西亚地区。

  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内景

  阿塔图尔克陵墓

  作为土耳其共和国新时代标志的阿塔图尔克陵墓,为纪念土耳其的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而建。

  伊斯坦布尔

  繁华的“三朝古都”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连拿破仑都能生出如此感慨,更不用说其他人会把它当作土耳其的首都了。其实,虽然伊斯坦布尔现在是全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但在此前它可是真真切切地荣任过“三朝古都”。若不是背景雄厚、资历丰富,人们怎么可能会犯下这样一个美丽的错误?

  ◎三大帝国,三朝古都

  伊斯坦布尔位于土耳其西北角,扼守着黑海出海口,地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两岸,分为欧洲部分(色雷斯)和亚洲部分(安纳托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跨越两大洲的枢纽城市。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这座城市必有一段复杂的历史背景。确实,伊斯坦布尔在建城2000多年以来,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成为“三朝古都”。

  公元前7世纪,麦加拉族首领拜占斯率先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高地,即现在金角湾的“皇宫岬”一带依山砌石,建起了一座卫城,定名拜占庭。其后一个多世纪里,拜占庭先后被波斯人、雅典人和斯巴达人占领。公元343年,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率军攻入,统治了这片土地。两个世纪以后,罗马帝国又强势崛起。面对不断扩大的疆域,罗马皇帝决定在东部巩固统治基础,遂将拜占庭设为东都,揭开了它第一次成为王都的历史。紧接着,该城得到大规模扩建,跑马场等一些公共设施都建于这一时期。

  19世纪,亚美尼亚裔俄国画家伊凡·康斯坦丁诺维奇·艾瓦佐夫斯基眼中的伊斯坦布尔。

  324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将这座城市进行重修,他去世以后,拜占庭即改称君士坦丁堡。395年,当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和西罗马,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首都,这是它第二次贵为王都。随后,城中相继兴起一批古典建筑,最著名的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6世纪末期,君士坦丁堡成为古丝路上的西部重镇,并在繁荣的商业贸易下得到大力发展。9世纪时,此地人口已超过了百万之众。

  在繁荣与富裕光临的同时,战争的轮回也不期而至。9~10世纪里,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突厥人屡屡进犯,君士坦丁堡陷入战乱之中。进入13世纪,十字军继续攻入,该城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半个世纪以后,它才渐渐有所复苏。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攻陷了这座坚固的城堡。君士坦丁堡从此改称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都,这是它第三次成为王都。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开始渗入,伊斯坦布尔开始呈现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大融合的局面。其后,一大批融合了双重文明的著名古建筑逐步出现,曾被毁坏的拜占庭古城墙、引水渠、储水宫也得以修复。

  几百年过去了,当奥斯曼帝国化为烟云,土耳其人民又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安卡拉被定为新的首都,伊斯坦布尔才算结束了“三朝古都”的历史。如今,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这座古老名城依然是土耳其国内第一大城,同时还成为土耳其最大的工业、商业、海陆空交通、金融、贸易和文化的中心。

  ◎老城区和新城区

  伊斯坦布尔城区被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金角湾三片水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属于亚洲,一部分属于欧洲,而欧洲部分又被天然港口金角湾分为南部老城区和北部新城区。

  南部老城区可以分为三个区,分别是苏丹艾哈迈德区、巴耶塞特区和埃米讷尼区。苏丹艾哈迈德区是最珍贵的遗产聚集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即位于此处。它包括了伊斯坦布尔的众多著名古迹,比如托普卡帕皇宫、圣索菲亚教堂、蓝色清真寺、古跑马场等。巴耶塞特区是平民百姓聚集的地方,生活气息较浓,这里是集市和小吃店林立之地,处处反映了土耳其平民最真实的生活场景。

  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贝勒伊宫,用白色大理石为原料建造,昔日是苏丹的夏日别墅和外国贵宾的招待所。

  一条迪旺尤鲁大街将以上两区相连,这条街是老城区最重要的金融街,也是外地游客喜欢逛的地方。街上分布着许多饭店、旅行社、书店、民间工艺品店、甜饼屋、烤肉店、土耳其浴室和传统茶屋等。

  埃米讷尼区濒临海域,风景优美,海岸旁边建有两座清真寺,同时此地还是渡轮、公交车站的集合地,人流量特别大。该区的地标性建筑是加拉太桥,这座桥连通了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区和新城区。早在160年前,加拉太桥就成为城市的一道生命线。该桥起初为木质结构,后来由石质结构再转变为混凝土结构。凯末尔曾说:“每当你站在这里远眺伊斯坦布尔,一辆辆的汽车驶过身边,你会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国王。”

  北部新城区也叫贝伊奥卢区,是指金角湾北边的丘陵地带。历史上,这里曾是许多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比如奥斯曼时期的犹太人、西班牙人、阿拉伯人、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他们在此分片居住,致使后来的本地建筑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

  新城区比老城区年轻数百年,且由于中间隔着一道金角湾,城市景观大有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土耳其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新城区获得强劲的动力,众多艺术馆、咖啡厅、餐馆、酒吧和服装业相继开业,渐渐发展成为伊斯坦布尔人休闲娱乐的地方,同时也吸引了无数外国游客慕名而来。

  新城区有一座古老又醒目的建筑,名叫加拉太塔。加拉太塔建于1348年,由当时来自意大利的热那亚人修建,故而又称“热那亚堡垒”。这座古塔异常坚固,全高60米,城壁厚3.75米,地基深达6米,初建之时堡内还配备有若干大炮。现在人们看到的加拉太塔的尖顶是在20世纪加盖上去的,游客们乘坐电梯可以直达塔顶,俯瞰新老城区的全貌。别看加拉太塔白天比较冷清,一入夏夜这里就会沸腾起来。顶层夜总会时常提供精彩的东方舞、民族舞及脱口秀表演,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瞻。

  佩拉宫

  佩拉宫是一座百年老饭店,过去喜欢搭乘东方快车的欧洲贵族们常在此处下榻。据说,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是在佩拉宫的411房间里写下了著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必须说明的是,这家五星级饭店没有现代化电梯,只有老式铁门升降梯,没有播放轻音乐、设计时尚的酒吧,只有百年不变的“东方快车酒吧”。而且,阿加莎那间客房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就连接待柜台、宴会厅以及巨大的熏香炉也都具有纪念意义。

  除此以外,新城区还有其他一些游览景点,比如伊斯蒂克拉尔路、塔克希姆广场、军事博物馆、梅芙蕾维修道院以及极具传奇色彩的佩拉宫。

  从北部新城区步行前往南部老城区,必须通过金角湾上的两座大桥,一座是刚才提及的加拉太桥,另一座是阿塔图尔克大桥。阿塔图尔克大桥是一座全长1560米的斜拉式吊桥,该桥长度在欧洲排名第四,全球排名第七,现在也是伊斯坦布尔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老城区和新城区的景点比较集中,但在两大城区外围亦有别样的风景,比如移土填海才建成的多尔马巴赫切皇宫,珍藏着许多黄金镶嵌画的卡里耶博物馆。

  游客们参观完地面景点后,还可以搭乘客船顺着博斯普鲁斯海峡进行巡游。如果正逢夕阳西下,雄伟的海峡将会为您展现出一天中最壮丽、最绚烂的景象。也许,那就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为伊斯坦布尔这座“三朝古都”而赋予的无上荣光!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同时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名城,位于土耳其西北部马尔马拉地区,而位于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是这里最繁忙的航道。

  布尔萨

  旧时王都展新颜

  在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前,布尔萨曾是奥斯曼帝国的第一个首都。如今几千年过去,奥斯曼帝国不复存在,土耳其的每一片土地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昔日那座古老的王都也焕发新颜,被重新定义为“丝绸之城”“温泉之乡”与“绿色的布尔萨”。

  ◎两大清真寺

  耶希尔清真寺

  据说布尔萨由来自巴尔干半岛东南角色雷斯地区的卑斯尼亚国王普尔希亚斯一世所建,公元前74年,卑斯尼亚末代君主尼科米迪斯将其献给了罗马人。在罗马人及早期拜占庭人的统治下,城市渐趋繁荣。但到7~8世纪,阿拉伯人的入侵使其元气大伤。107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该城,随后它又遭到过十字军、拜占庭和突厥人的轮番争夺,最终落入奥斯曼人之手,成为奥斯曼帝国早期的第一座首都,先后有6位苏丹在此执政。1327年,苏丹奥尔罕在这里首次发行货币。1340年,此地建起了集旅馆、集市和仓库为一体的贸易中心。当然,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奥斯曼的早期居民们遂也跟着在布尔萨建造了许多清真寺等宗教建筑。1855年,布尔萨在一次大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城市发展的脚步渐渐放缓。直到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这座城市才重新蓄势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伊斯兰教的兴起,令布尔萨建起了一大批清真寺,即使遭遇到地震创伤,全城目前也至少保存了125座清真寺,最负盛名的当属乌鲁清真寺和耶希尔清真寺。乌鲁清真寺意即“大清真寺”,由苏丹巴耶塞德一世下令修建。据说早在1396年,巴耶塞德一世在某次战役发生之前曾发誓说,如果自己能取胜,将修建20座清真寺来报答真主。战役果真取得了胜利,他却只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只不过在这座清真寺上方建起了20座拱顶,它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乌鲁清真寺。由于当时正处于奥斯曼帝国早期,国力尚不够强盛,乌鲁清真寺和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比起来规模要小一些。

  布尔萨位于丝路西端,曾是古代丝绸贸易的重镇。图为其有名的柯扎汗丝绸市场。

  耶希尔清真寺意为“绿色清真寺”,它的最大特点是选用了绿色主调。尽管清真寺的墙壁是大理石,但屋顶、宣礼塔顶端、窗户均由绿色或蓝绿色瓷砖砌成。内部装饰更是不同凡响,处处皆是蓝绿、碧绿、蓝色和白色的瓷砖组成圆环、星辰等美丽图案。在这座建筑的对面还有清真寺兴建者穆罕默德一世的陵墓,陵墓的风格与其一致,内部装饰与石棺表面全部贴着蓝绿色的瓷砖,因而被称为“绿色陵墓”。

  土耳其的第二大城市布尔萨城景俯瞰

  除了清真寺,布尔萨还拥有考古博物馆、布尔萨城堡、18世纪苏丹故宫及墓地等古迹建筑。偏爱历史与考古的游客若有足够的时间,定会在这座旧都里有意外的收获。

  ◎温泉之乡与丝绸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