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章风云变迁(2 / 2)


  “沙皇”源于拉丁语中的“恺撒”(caesar)。在与西方展开外交活动时,伊凡三世偶尔会使用该称号,但伊凡四世是第一个正式加冕为“全俄罗斯沙皇”(tsar of all russia)的统治者。虽然后来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大帝比较偏爱“皇帝”这个称号,却依然会使用“沙皇”的头衔。

  罗曼诺夫王朝

  俄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王朝,一个是留里克王朝,另一个就是罗曼诺夫王朝。罗曼诺夫王朝是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在该王朝统治的300多年里,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小国一跃成为世界一大强国。这番巨大的转变得力于俄国仅有的两位大帝,一位是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另一位是叶卡捷琳娜大帝,即叶卡捷琳娜二世。

  ◎彼得大帝

  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一位沙皇是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他与其后继位的几位沙皇都表现平平。直到彼得大帝出现,俄国才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有了非凡表现。1682年,彼得一世继位,1721年正式将俄国的国号定为“俄罗斯帝国”。

  雄心勃勃的彼得大帝

  彼得年轻时曾远游西欧,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化名前往荷兰、英国学习造炮、造船和航海技术,回国以后开始仿效西欧,在国内推行多项举措。在经济方面,他允许企业主买进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同时派遣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在政治方面,他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设立了参政院,并将官员分为14个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在社会方面,彼得下令宫廷人员剪掉大胡子,把长袍换成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举办各种舞会,提倡文明交际。

  军事方面,彼得发动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最终打败北方强国瑞典,夺取了芬兰大公国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攻下亚速堡和巴库,控制了亚速海和里海的门户。接着,俄国又与波斯一决雌雄,抢得里海沿岸一带。此外,彼得一世还打败奥斯曼帝国,占领了黑海的出海口。

  1762年,叶卡捷琳娜率领禁卫军发动政变而登基。她在位期间因治国有方、功绩显赫,成为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被尊称为“大帝”。

  彼得大帝并不是罗曼诺夫王朝的首位沙皇,但因其勇于改革创新而被视为该王朝的最初奠基人。在他的全力推动下,俄国跻身欧洲强国之列。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使其渐渐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叶卡捷琳娜大帝

  彼得大帝病故时没有指定继承人,唯一的儿子因反对改革已被他处死,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继承了皇位,成为俄罗斯第一位女皇。但这位女皇远远比不上后来的另一位同名女皇,她就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发动政变、推翻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后登上皇位,此前六任沙皇都难以控制国内局势。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女皇在内政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她将枢密院分为六大院,自己直接主持三个强力院,即陆军院、海军院与外交院。接着推行二级(省、县)管理体制,由沙皇直接任命省长与监督省长的总督。而后,她又颁布法令,明确表示贵族特权阶层不承担任何国家义务,除了图谋反对沙皇的罪名外,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和处罚。

  1812年,由于补给跟不上,俄国的严寒也是法军从未经历过的,眼见胜利无望,拿破仑的残余部队不得不从贝尔齐纳河撤退。

  在她执政的34年里,俄国实现了大幅度的领土扩张。18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日渐式微,俄国对其发动了两次战争,侵入克里木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大地区,接着又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占领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使格鲁吉亚也沦为附庸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叶卡捷琳娜二世推动俄国积极参与欧洲君主国事务,在俄国历史上开创了干涉欧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国成为“欧洲宪兵”。

  在这位女皇的统治下,俄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她本人也成为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被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

  ◎进入王朝末期

  进入19世纪,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不可避免地参与进了拿破仑发起的战争。1812年6月,拿破仑一世率领60万大军侵略俄国,面对两倍于己的侵略军,罗曼诺夫王朝实行焦土政策,致使法军无力补给,再加上俄国的寒冷冬天又给了法军灾难性的一击,这支庞大的侵略军遭遇惨败,最后只有不到3万人回国,俄军则一路追击至巴黎城下——统率俄军取得胜利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视为欧洲的救世主。

  亚历山大一世最大的功绩就在于打败了拿破仑,但在他统治后期,俄罗斯帝国却呈现衰败之势。尤其到了暴君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国内物价飞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农奴运动此起彼伏。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时全力改革,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然而当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后,改革的危机开始频频显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俄国国内又于1917年3月(俄历二月)掀起推翻沙皇制度的二月革命,在风雨中飘摇的罗曼诺夫王朝经受了最后一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后来与其他皇室成员一起被枪决——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

  亚历山大一世画像

  苏联时期

  1917年的二月革命以后,俄国的沙皇专制体制被推翻,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同年11月(俄历十月),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又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自此成立,并于1918年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至莫斯科。

  ◎国内运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虽然苏维埃掌握了国家政权,但在1918~1921年间,仍然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内战。内战结束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于1922年正式成立。该联盟当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后来又扩至15个国家。

  这时候,苏联内部和苏维埃的权力中心形成了以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斯大林为标志的局面,斯大林掌握了关键权力。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接任党内领导职务,成了苏联的最高领袖。

  “二战”时苏联的坦克和步兵

  此后的一段时期,苏联展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开始逐步恢复。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对待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世界革命形势等问题上,苏联内部产生尖锐的分歧,随即在全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肃反运动。

  更不幸的是,德国的希特勒悄悄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按钮。在20世纪40年代,大约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卷入了那场骇人听闻的血腥战事,对战双方形成了同盟国与轴心国两大阵营。苏联作为同盟国主要成员,在东方主战场上承担了重大战事。

  1941~1945年,苏军与德军在苏联境内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正面交锋,如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与库尔斯克坦克战等,其他大大小小的战役更是不计其数。苏联军民在斯大林同志与朱可夫元帅的领导下反败为胜,不仅夺回了被德军占领的大部分国土,而且一路进军逼入柏林,取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漫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根据公开数据表明,德国战时死亡人数约为500~700万,英国约为40万,美国约为33万,而苏联的战时死亡人数高达2500~2700万,远远超出了其他参战国的人员伤亡数量。再加上作为东方主战场之一,苏联的1700多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美苏冷战与苏联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为医治战争创伤展开艰苦的努力。在其后数十年里,苏联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并快速崛起,渐渐发展成为与美国并肩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接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他执政期间,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对内,赫鲁晓夫为斯大林时期被判刑处决的一大批人进行了平反;对外,他采取多项措施与不少西方国家缓和了关系,但与美国展开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冷战。

  1982年苏联最高苏维埃的所在地——克里姆林宫。

  1992年,俄美首脑会议中的叶利钦与美国总统布什。

  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与美国又在航天领域展开一场争霸赛。1957年,苏联将“人造地球卫星1号”成功送入地球轨道;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员;两年后,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1985年,阿列克谢·列昂诺夫成为第一个进行太空漫步的人。美国航天局决心夺回主动权,遂为“阿波罗计划”投入巨额资金,终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将人类送上了月球。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急剧下滑,美苏冷战出现了转机,两国关系开始进入一个全面和解的新时期。

  1991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当年年底,戈尔巴乔夫总统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叶利钦。1992年,叶利钦总统宣告苏联正式解体,并召开会议将新的国名定为“俄罗斯联邦”或“俄罗斯”。

  尤里·加加林

  尤里·加加林是世界第一位航天员。1961年4月12日,他驾驶着苏联“东方1号”太空飞船冲上太空,以1小时48分的时间绕行地球一圈并安全返回。1968年,加加林在一次飞行中失事遇难。为了纪念他,人们把他的故乡格扎茨克命名为加加林城,国际航空联合会还设立了加加林金质奖章,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

  1961年,当尤里·加加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宇宙飞行后,莫斯科以极其隆重的仪式欢迎了凯旋的航天英雄:礼炮轰鸣,人群欢腾,豪华护送队,国家勋章和荣政市民称号数以十计。图为他在波兰华沙时受到的欢迎场景。

  俄罗斯联邦政府

  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走过了短短25年的发展道路。在这25年里,俄罗斯联邦政府处于三位总统的主政之下,即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若按时间来划分,1991~1999年可说是属于叶利钦时代,2000~2016年则属于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时代。

  ◎叶利钦时代

  20世纪90年代前后,苏联解体引发了多个加盟共和国的相继独立,俄罗斯所有名义上的民族自治区也跟风而动,纷纷宣布自己是独立的共和国。为了防止俄罗斯像苏联那样分崩离析,叶利钦政府连续推出多项举措,先由中央政府和各地签订条约,再通过新宪法的颁布赋予了其他地区更多权利,同时改革各地的税收制度。

  接着,叶利钦又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计划推动国内市场经济。该计划是以开放价格和国企大规模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休克疗法”,它的初衷是用短期的经济下降为代价,换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导致了俄罗斯长期经济衰退,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社会贫富分化现象加剧,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国家财政情况急剧恶化。

  经济改革上的难题尚且无力解决,车臣问题亦接踵而至。1995年,叶利钦派出军队进入车臣地区,试图恢复俄罗斯对该地区的控制。但是,该做法不仅未能完全收回对该地区的控制权,反而造成了两万多平民的死伤。

  到了叶利钦主政后期,俄罗斯经济爆发金融危机,国内债台高筑,工人工资被拖欠,外国投资者大批撤离。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下,叶利钦于1998年解散了政府,1999年退出政坛。

  ◎政坛双雄

  继叶利钦之后,普京继任俄罗斯总统,这位强硬派领袖有一句名言:“俄罗斯需要一个强势的国家政权。”在执政期间,普京增加军费支出,同时依靠出口天然气和石油赚取了大量外汇,使俄罗斯经济明显好转。更重要的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兵阿富汗,普京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让他赢得了不少西方国家的尊重。

  梅德韦杰夫是普京的得力助手,此前他曾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2008年的总统换届之年,梅德韦杰夫毫无悬念地当选俄罗斯总统,他上任后的第一项举措便是任命普京为总理。在执政期间,梅德韦杰夫与北约就欧洲导弹防御系统达成协议。2011年8月,普京明确表示自己将于2012年再次竞选总统。当他如愿成为俄罗斯总统后,梅德韦杰夫同时也就任总理——人们把这一对搭档称为“政坛双雄”。在二人的精诚合作下,俄罗斯的综合实力得到了较快的恢复,重新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强势姿态。

  对于普京这位强硬派领袖的执政方针,各国人士有不同观点。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他运用强制或半强制手段结束了国内政局的混乱状况,同时促使国民经济发展步入正轨。他是一位有能力认清俄罗斯局势和资源状况的领袖者,他的执政理念必将在一段时期内影响着俄罗斯未来的发展。

  政坛双雄——普京和梅德韦杰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