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历史]我仿佛知道得太多_168(1 / 2)





  焦适之瞪了他一眼,把他踢开了,又找了个人来对练,一连挑了七八个人,才觉得身子骨松活开了。正想继续的时候,远远见着小德子小跑过来,看起来十分着急。

  “大人,皇上正找您呢,知道您来了演武场后,脸色特别难看,如果不是被乐潇总管劝住了,现在就直接过来了。”小德子急切地在焦适之身边说道。

  焦适之望着天色,发现居然已经快日暮,他不知不觉中在这里呆了快一个多时辰,怪不得皇上现在回来了。

  从演武场回来,焦适之刚一入屋便见到生气的正德帝坐在桌边,乐潇一脸苦色,见到焦适之进来后如释重负。焦适之冲着他点点头,看着视线落在自己身上的正德帝,决定先发制人,道:“您与内阁的商议如何了?”

  朱厚照拍了拍身边的凳子,示意焦适之坐下。那张凳子上还特意放了软垫,焦适之迟疑了几息,乐潇识趣地退下了,只留下他们两人在室内。看着皇上坚持的态度,焦适之也只能坐了下来。

  “你先别转移话题,我不是让你好好休息吗?知道我听见你去演武场的心情吗?什么时候不能去,偏偏要选在今日?”正德帝不满地说道,拉着焦适之上下看了好几遍,生怕焦适之哪里出了问题。

  焦适之笑道:“您不若同我比划一二,就知道我现在身体如何了。”正德帝噘嘴,愤愤不平地扯了扯适之的衣袖,看来他与适之在这件事情上是谈不拢了。

  眼见着正德帝也没有小德子说的那么严重,焦适之心里也是悄悄松了口气,要是皇上真的生气了,要哄回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抱着这样的想法,焦适之再度试图转移话题,“您还没回答我之前的问题呢,您没跟那几位争吵吧?”

  正德帝随口说道:“又不是什么有分歧的事情,他们几个比我还乐意坐等他们相互争执呢。礼部那边已经在重新起草文书,等确定后我再看一眼。”焦适之点点头,这事估计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朱厚照又道:“等这件事情处理后,我想去宣府那边看看。”

  焦适之诧异地看着皇上,又觉得这也是应当的事情。皇上从以前就一直很向往明成祖南征北伐的壮举,对鞑靼一直是跃跃欲试的态度。先前也曾提过几回,只是都没有这一次给焦适之感触深刻罢了。

  皇上的语气,是真心的。

  他深呼口气,没有说什么打击的话语,毕竟从提出此事到真正成形,中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次阻挠。不过几十年前,便有明英宗御驾亲征,致土木堡之变的事情发生,朝臣们忧心忡忡也实属正常。皇上或许也是知道这一点,方才没有提及前几年一直频繁有战事发生的宁夏镇。但宣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便是要去这里,难度也是不小。

  正德帝看着焦适之沉吟的神色轻笑道:“适之不必担心,我既然会提及此事,自然也做好了朝廷反对的准备。我只不过是去游览一番,这两年也没什么战事,不必那么担心。”

  焦适之道:“但是宣府毕竟太过靠近边境,而且也是随时准备迎战的重镇,您若想要过去,还是有好一番问题要应对。”宣府自古以来就会兵家必争之地,哪里会有那么简单。

  正德帝朗声笑道:“那是自然,这些迂腐之人就只会一大堆大道理。他们就放心好了,这一次我也会带上他们,令他们与我一起领略塞外风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对吧?”

  焦适之:……

  其实那些大臣的本意应该不是这样的。

  正德八年十月,朝廷上爆发了关于民籍的激烈争吵,期间多位藩王狠狠地抨击着代王的奏章,正德帝并未表态。正德八年十一月,正德帝收回之前曾允许部分藩王设立护卫的权力,朝廷上的态势日渐胶着,持着两种观点的人不相上下。

  正德八年十二月末,正德帝卡在年关前把重新拟定的《宗藩条例》在朝廷上公布,然后顺理成章在第二天封印封笔,高高兴兴地过年去了。

  皇上这个年过得非常松快,然大部分藩王却是过了一个非常不高兴的年。

  然而经过了过年那段时间的沉淀后,正德九年元月,正德帝重开朝议的那天,赞同的人数便超过了大半,远比年节前的数目多得多。但凡有所思考的人,都知道正德帝并不是那种会芥蒂皇家声誉的人,既然是他主动提出了民籍的事情,便意味着他已经做足了成算。

  这几年来这位皇帝的行为也令他们摸透了大半,要不不动,要是动了就必定早就做好准备。

  正德帝顺利地把这件事情推行下去,不过之前是王守仁在负责监督此事,若是他知道这后半年这么快就有这么大的转折,正德帝也不会这么快调动他。只能再重新令人负责此事,索性那人虽刻板了点,对此事毫不手软,监督的力度倒也不必之前差。

  处理完心腹大患后,正德帝就开始琢磨起了北巡的事情。不过焦适之好歹劝住了他,令他没有那么快就打算出行。此时新的《宗藩条例》正在实施,若是正德帝在这个节骨眼上立刻就出宫北巡去了,很难安定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