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双璧》作者:九月流火第179节(1 / 2)





  李华章声音冷静清晰,道:“两千府兵。除去空饷、老弱病残、兵籍流失,能上战场的不到一千,而这些人久疏训练,实际战斗力还要再打折扣。”

  明雨霁皱了皱眉,只能指望援兵:“还有任遥,她带来多少人?”

  谢济川轻嗤一声,说:“五百,我很确定。”

  任遥带的兵是天子亲军,训练良好,装备齐全,各个都是精英。明雨霁猜到援兵数量不会很多,但这也太少了。

  明雨霁沉默了,片刻后问:“那均州有多少人呢?”

  这是明华裳的业务范畴,她道:“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们想先听哪个?”

  谢济川毫不犹豫:“坏的。”

  “好的。好消息是不止商州武备废弛,均州府兵同样松懈得厉害。但坏消息是,谯王来了均州后知道韦皇后不会放过他,这些年一直在暗中联络各节度使,如今,剑南节度使已投靠谯王,会从楚州调两万大军,助谯王夺回皇位。”

  这下所有人都说不出话了。谢济川笑了声,点头道:“不错,只要每个士兵都能以一敌二十,商州就能胜利了。”

  明雨霁试着想办法:“紧急从周围调兵呢?”

  明华裳摇头:“我们也想过,但府兵疲敝,精兵都掌握在节度使手中,而距离我们最近的,就是剑南节度使。”

  兵力悬殊,朝廷不会派援兵,近处也没有能救火的水,看起来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明雨霁心情沉重,已经在想刺杀谯王和剑南节度使的成功率有多大了。这时候,李华章突然开口:“我有一个计划,或许只需要几个人,就能从内部瓦解这场造反。”

  谢济川挑眉,十分怀疑:“莫非你想靠区区几个玄枭卫,打赢两万大军?”

  李华章不急不燥,眉宇间自信、沉着又从容:“无论士兵有多少,做决策的始终只有几个人。如果能利用情报,让他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就可以。”

  第196章 斥候

  李华章的话堪称异想天开,众人安静,一齐看向李华章。李华章不慌不忙拿出地图,示意道:“谯王的兵力听起来多,但他在本地招募的都是游兵散勇,不成气候;剑南节度使和他通过书信交流,任何反应都需要时间。只要我们抓住机会,将均州内部分而化之,再联合任遥一举剿灭煽动造反的核心团伙,剩下的士兵不用我们处理,自然而然就会溃不成军。等谯王死了,剑南节度使师出无名,多半会销毁和谯王的书信,装不知道。我们可以在稳定均州形势后将其解职;若他还执意起兵,那我们可调各地节度使伐之。但这是最坏的情况,我们可以在杀了谯王后给剑南节度使传递假信号,让他误以为我们并不知他暗中投靠谯王,只要稳住他,剩下的事可以徐徐图之。”

  谢济川道:“但是你这个计划只对散兵适用,而且要保证剑南节度使不会下场。若剑南节度使铁了心支持谯王,在收到谯王被围的消息后命楚州大军支援均州,不出一天,我们所有人都要死。”

  剑南节度使和长安那些养尊处优的将军不同,他戍守西南,常年和吐蕃、南诏交战,麾下士兵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亲信遍布全军,任遥带来的羽林军战斗力恐怕未必比剑南军高。任遥的五百精兵加上李华章训练出来的商州府兵,或许能打均州兵一个措手不及,但若想用这一套解决楚州的两万大军,就纯属痴心妄想了。

  李华章修长白皙的手指点了点楚州,道:“所以,我们要先想办法,把楚州兵力调走。”

  谢济川挑挑眉不说话,连明雨霁都觉得不太可能:“楚州可是军事要塞,剑南节度使怎么可能从楚州撤军?”

  “战争不止是短兵相接,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暗中较量,这就是玄枭卫的意义。”李华章手指顺着地图划过,说道,“人往往会对自己推断出来的事情深信不疑,任遥要来的消息恐怕谯王、剑南节度使都知道了,不如我们学一学卫珠,利用他们下意识的想法,诱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如果我们将一具尸体伪造成任遥的斥候,顺着汉水冲到均州,斥候的随身信件里有任遥的亲笔书信,说她要联合陇右节度使,在汉阴合兵走水路,出其不意偷袭均州。谯王得知消息后必然要向剑南节度使求助,陇右的兵力远比剑南雄厚,陇右共有七万余兵力,而剑南加起来也不过三万兵力,剑南节度使若想抵住陇右军,必然会从楚州撤军,会兵至金州,好趁任遥、陇右军还未站稳跟脚之时偷袭。等剑南节度使从楚州撤兵后,我们的人则顺着均水悄悄抵临均州。事变当日,城内的玄枭卫负责开城门,让城外的士兵冲入城池,杀掉心腹,活捉谯王。待谯王被俘,剑南节度使即便得知中计,也无力回天了。”

  谢济川一直致力于给李华章挑错,这次李华章说完后,他却安安静静的,没有再泼冷水。明雨霁思忖片刻,问:“听起来可行。可是,这个计划最关键的就是让谯王相信假情报,但谯王身边的人也不是傻子,是真兵还是假兵,他们一看就知。我们去哪里找能以假乱真的士兵尸体?”

  横死的尸体好找,但一个训练有素、多年习武,还刚死不久的行伍之人的尸体却不好找。谢济川瞳孔缓慢转动,想起李华章早晨的举动,恍然大悟。

  “以前不好说,但现在,却有一副现成的尸体。”李华章的声音还是那么稳定从容,说,“前段时间商州发生命案,一队山匪抢了珠宝逃跑,为首之人昨夜被淹死,尸体现在正保存在府衙。山匪常年舞刀弄枪,身上有伤疤、有旧疾,足以冒充兵勇。而且他昨夜中箭落崖,中的是官府的箭,可以伪装成他在兵营附近打探时,被巡逻士兵发现,追逐中落水,我们连他死亡原因都不用伪造,所有痕迹都经得住考证。”

  明雨霁惊讶:“竟然有这么巧的事?”

  谢济川拧眉,不由怀疑昨夜李华章在演他:“莫非昨天夜里你就有了这种打算,故意放山匪头子落崖?”

  李华章无奈:“怎么可能?我是今早看到衙役从江水里打捞起董海,他身上的包裹被水冲走,除了认脸,根本无从验证他的身份时,才想到这一计。”

  明华裳先前没想过董海的尸体还能这么用,她仔细想李华章这个计谋的可行性,这个方案乍一听异想天开,但一旦成功了,收益却是巨大的,而且就算被谯王等人识破,他们也没什么损失,无非是早些兵戎相见而已。

  剩下几人沉默,显然都在斟酌胜负。最后,这个计划几乎毫不费力就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接下来的就是执行细节问题。

  明华裳一一提出自己想到的注意事项:“要想让谯王相信这是任遥身边的斥候,就要增加这个尸体的个性,比如家书、未婚妻的手帕、欠条之类。还有可以暗示他出发时间和地点的东西,比如欠条可以写在一张废纸上,背面是长安酒肆的开业告示。这些信息一定要不经意,让谯王自己推出来,所以还要适当地让水把字泡花,却不能完全花,得让他们看出关键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任遥的动向。这么重要的军情,斥候随身带在身上太奇怪了,我建议让他写一封家书抱怨,信中不经意透露任遥的行军计划。”

  谢济川家里有的是笔墨,他对这些东西最了解,李华章问谢济川:“有符合这些条件的墨吗?”

  谢济川慢悠悠道:“有倒是有,但问题不在于墨,而在于纸。如果按你们说的,让尸体顺流而下飘到均州,没等墨晕,恐怕信纸就已经泡烂了。”

  这个明雨霁有经验,说:“在外赶路难免风吹雨打,重要的东西都是用油纸包好,贴身存放,家书更是如此。我们村里有儿子去从军的,都是遇到同乡回村才有机会捎东西,往往会攒一大包。所以家书可以写很多封,各个时间段的都要有,还有攒给父母的钱、干粮,在外征战的士兵身上应该都有。”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不断完善细节,渐渐地一个思乡孤苦的士兵出现在眼前,仿佛世间真有这么一个人。

  四人商量好细节后,分工去伪造东西。家书这种技术活被他们一致分配给谢济川,明雨霁刚从长安来,清楚长安内的商家,由她去伪造借条、酒肆告示,明华裳是在场唯一成婚的女子,自告奋勇代入未婚妻的角色,给心上人做平安符、绣手帕,李华章和许多士兵打过交道,负责在董海的尸体上增加一些军旅之人不被注意,却普遍存在的细节。

  但这个计划中,任遥也不可或缺。明华裳犯愁:“我们假借任遥姐姐的名义行事,总要提前知会她。但如今瓜田李下,她身边少不了韦皇后的人,我们要怎么和她联络?”

  “我来写信吧。”苏行止不知什么时候醒过来了,他半支在床上,脸上带着不正常的嫣红,说,“当初她是找我给镇国公府传信的,我给她去信,她就知道这是你们的意思了。”

  看来苏行止早就醒了,刚才的话不知道听了多少,见他们商量得热火朝天,一直忍着没有打扰。明华裳止住了话,起身说:“那就有劳苏兄了。苏兄,你好生休息,我们晚些再来看你。姐姐,我先回去了。”

  现在苏行止的身体确实经不住耗,明雨霁没有留明华裳,谢济川和李华章也识趣地纷纷起身。关门后,明雨霁看着骤然空下来的屋子,心中滋味难言。

  她们姐妹名为双胞胎,其实待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血缘的牵绊实在神奇,她们在一些事情上十分默契,比如在酒馆的时候,两人莫名找到对方的位置,比如刚才,明雨霁没有劝明华裳离开均州,明华裳也没有劝明雨霁跟她回府衙住。

  因为明雨霁知道她不会离开李华章,明华裳也知道她不会丢下发烧的苏行止不管。她们是血缘上最相近的人,真心为对方着想,却也坦然接受对方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个人,比彼此更加亲近。

  里面的人意识到其他人都走了,也安静下来。躲避追杀时,明雨霁扶着苏行止进进出出,丝毫不觉得身体接触有什么尴尬,但现在安稳下来,她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苏行止。

  苏行止察觉到她的不情愿,咳了声,道:“明大娘子,多谢你路上照顾,我已经好多了,劳烦你把药放在桌上,我自己喝就好。”

  明雨霁没有动,问:“我最讨厌欠人人情,那天你也听到了,出京是我自己要求的。明家的事和你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要替我挡追兵?”

  里面的人靠在床上,几乎看不出呼吸起伏,片刻后才有低哑的声音传来:“就当我自作多情罢。我从小看着你长大,总觉得你还是小孩子,让你一个人上路,始终不安心。”

  明雨霁回到镇国公府后,虽然地位提升了,但在苏行止面前,她始终是那个弱势的养妹。可是现在的苏行止气息虚弱,脸色病恹,不再是小时牵她走路、教他写字的兄长,反而成了需要她照顾的人。明雨霁胆子不知不觉变大,问:“那为什么在长安时,你总对我避如蛇蝎?”

  明雨霁一直觉得自己拿得起放得下,她以为自己早就淡忘这个问题,已大步朝前看了,但问出来后她才意识到,其实她一直耿耿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