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06节(2 / 2)


  小建明听不懂爸爸妈妈的话,但还是很耐心的等大人把话讲完了,然后才仰着小脸说道,“爸爸!你要不要再考考我啊?”

  这句话最近简直成了四宝的口头语儿了

  卢志伟很快就发现了,新来的领导和以前的徐局长工作作风完全不一样。

  徐局长看起来雷厉风行,实际上疑神疑鬼,从来没有完全信任过任何一个人。

  这个王局长似乎恰恰相反,初来乍到,身边也没带一个自己人,而且一来就对他表现出了莫大的信任,不但将全部的财政支出都完全交给他了,而且还让他参与办了两件大事儿。

  他虽然心里很得意,但表面上一点也不敢流露出来。

  “卢主任,你去通知档案室,把这两年各地的工作报告都找出来我看一看!”

  王桂生花了一天的时间就翻阅完了,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徐局长给他留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

  实际上,现在大势已定,最需要的是听话和安静。

  如果仅从这两方面看的话,他十分惊讶的发现,他的老家,平城做得非常不错,简直可以称之为典范了。

  平城市的现任副市长李市长,二人的私交不错,他就是跟李市长打了招呼,王稼轩老两口才免于下放。

  王桂生将平城的资料左看右看没发现什么问题,就决定留在最后再说。

  他可不像某些人,做了官就忘本。

  第98章 (修改)

  日子一进了腊月就过得特别快了,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年底,但和往年相比,无论是外面也好,还是各家各户也好,基本上没有什么过年的气氛。

  粮食供应紧张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了,即使是家境比较殷实的人家,家里的面缸也早都见了底儿,一天三顿的吃玉米饼子。再说了,即便是有钱,买东西也比之前更加难了,早在十一月政府已经下了通知,严禁一切农副产品和禽畜蛋类私自买卖,且取消了每逢一六的集市。

  公社里街面上变得冷冷清清。

  二爷爷对此很有意见,他忍不住抱怨,“人家社员辛辛苦苦一年,就指望赶个年集把养了一年的鸡鸭猪卖一卖,换些钱来置办东西,咱们买了这些东西也能过个好年!这下可好,谁也如不了愿!”

  二奶奶不像二爷爷那么嘴馋,而且她的政治觉悟要高一些,不高兴的说道,“你就惦记着吃!后院的兔子还不够你吃的!你是没去村里瞧,很多人家玉米饼子里都惨麸子了!咱们顿顿大白馍馍你就知足吧!”

  前两年赵珍珍不停的囤粮食,赵青山一开始觉得侄女太夸张了,但后来有些地方出现了旱灾,再加上妻子周丽萍也觉得手里有钱不如手里有粮,赵青山的工作到处跑,私自买粮比别人方便,看到有富裕的公社就捎带几十斤,断断续续下来也囤了不少。

  厢房的地库里,少说也有四千斤粮食了。

  这事儿不会告诉外人,但二爷爷二奶奶肯定是知情的,现在粮食不好买,他们老两口和赵珍珍吃得都是囤下的粮食,就连赵青山现在每隔一个月回来,走得时候也总要带走一大袋粮食。

  二爷爷一听老伴的这话儿没脾气了,吸着烟去串门了。

  的确,现在大部分人家都吃不起白馍馍了,就连胡同里条件最好的何家也开始吃玉米饼子了,何爷爷年轻的时候爱吃甜食,一口牙都快掉光了,平时只爱吃软烂之物,偏偏玉米饼子又硬又糙,他咬不动只能泡到热水或者稀饭里吃,吃到嘴里没滋味的很。

  要是能配一碗蒸鸡蛋羹吃倒也勉强能吃下,家里的鸡蛋不少,何奶奶一买就是二三十个个,不过养在跟前的孙辈就有三个,小孩子们也不是天天能吃到,他一个老头子就更轮不上了。

  人的幸福感是要对比的,二爷爷一边走,一边想到这些,不知不觉情绪就轻松了不少。

  看来今年过年多半吃不上烧鸡蒸鸭和红烧肉了,不过,他吃不上,别人也都吃不上,而且连大白馍馍也吃不上,说来说去还不如他呢!

  二爷爷走着走着就哼起了小调。

  赵家屯赵老汉的心情就没那么好了,今年年景不好,不但冬小麦的收成不如往年,秋收玉米产量也不太行,但生产队没把这个情况往上报,因此交公粮的数目一点没减少,这样交完了公粮,分给社员每个人头的粮食肯定就少了。

  本来几个孩子都分出去单过了,他们老两口都能下地劳动,挣得工分也不算少,分下的粮食虽然不多,但温饱是没问题的。但有问题的是,最近半年,不但老三两口子经常会来蹭饭,还有老大和老二家的两个丫头,动不动就来白吃,而且吃起东西来没个够,简直就是两个小饿鬼!

  这不今天早上为了一口吃的,家里简直要闹翻天了!

  朱家英这个人也是骨头轻,虽然赵老汉大半辈子对她都不好,现在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有好事儿是从来不会想到她的,但她就不一样了,看到老头儿感冒了很多天一直没好,经常咳嗽的吃不下饭,一大早就蒸了一碗鸡蛋羹,想让赵老汉赶紧趁热吃下。

  赵老汉却觉得一家人在一起他不能吃独食儿,非等着小儿子一家人来了才肯吃。

  结果可想而知,小儿媳妇王国花一看到鸡蛋羹小眼睛就贼亮,一边和公公说话,一边拿着勺子飞快的往嘴里塞,偶尔喂一口给一岁多的女儿,等朱家英喂完鸡也坐下来吃饭,鸡蛋羹已经被王国花吃完了。

  朱家英的气愤可想而知,看到王国花还在用勺子响亮的刮盘子,最后一点儿盘子底儿也不放过,她实在是忍不住了,用手里的筷子指着说道,“老三家的你真不要脸!这是我给你爸做的蛋羹,你怎么能都吃了?”

  王玉花放下勺子,带着一分讥讽说道,“这不是爸爸不吃吗,再说,也不是我一个人吃了,你孙女和传河也吃了不少!”

  朱家英听到这话本来已经很窝心了,偏偏赵老汉还说道,“都是一家人,谁吃了都一样!”

  这话说的太没良心,也太让人寒心了,朱家英也不是一个没脾气的人,只不过被赵老汉磋磨了大半辈子,有些事情不得不做出让步,但此刻她实在是没法忍了,一下子就窜过去,用尽全力上去就扇了小儿媳妇一个耳光!

  王玉花肯定不会白挨打,婆媳两个很快就扭打在一起。

  赵老汉和赵传河好不容易才将两个疯女人拉开了。

  赵老汉拿出家里仅有的几个白面馍馍,将小儿子一家打发走之后,看到哭哭啼啼的朱家英,厌烦的皱起眉头,他吸了一袋旱烟之后,开始像以前那样训斥老伴了,“你也是的,一把年纪了还跟孩子一般见识!不就两个鸡蛋吗,他们是咱们的儿子,儿媳,和孙女,是外人吗?你这当长辈的真没有一个样子,你好好想想吧,等想明白了,老三家再过来的时候,她们年轻性子冲,一时拐不过弯来,你主动跟她说两句软和话!”

  朱家英这次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瞥见桌子上放着一只铁水勺,拿起来就往丈夫身上拍。

  赵老汉被这一顿打得好几天没起来床。

  大概是察觉到了家里要变天了,王国花主动上门,做饭的时候帮着婆婆洗菜烧火,吃饭的时候笑嘻嘻的跟婆婆说话,把她从外面听来的稀罕事儿竹筒倒豆子一般讲出来。

  朱家英以前最烦说东家长西家短,但现在她一边喝粥,一边听得津津有味儿。

  王玉花看到婆婆已经被她哄住了,话锋一转说道,“妈,你听说了吗,珍珍姐现在带着四个孩子在公社住着呢!”

  赵珍珍突然不在县里当大官儿了,而是被调到农场小学当校长,这事儿已经半年多了,朱家英当然知道了。不过,那会儿在县上当官的时候,两个孙女想去帮她看孩子,她不知好歹,没领会到那是娘家人主动低头呢,不但拒绝了,还挑唆的两个孙女动不动就去支书家哭诉,好好的女孩儿,弄得跟两个饿鬼似的,不但在家里和兄弟抢东西吃,到了她这里也是死吃一气!

  因此,小儿媳妇提到女儿,朱家英有些不高兴,说道,“她高兴在公社住,那是她的事儿,和咱们有什么关系?”

  </div>

  </div>